評章:以《神祕巨星》爲切入淺析印度電影的魅力與輸入中國的原因

評章:以《神秘巨星》為切入淺析印度電影的魅力與輸入中國的原因

無疑,《神秘巨星》的故事是老套的:勵志女孩,通過歌唱與社交媒體,改變自身和家庭命運的故事。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國內外大大小小的選秀節目都會上演類似的故事,然而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如何在一個老套的故事裡面講出新意和亮點,這就是講述者的本事了。很顯然,阿米爾汗是一個很會講述故事的人,這一方面基於多年參演、指導電影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個人生活經歷積累以及訪談節目中積累的形色大眾們的閱歷與故事,從而造就了一個故事家。

說到印度電影文化輸入,這兩年國內電影觀眾應該感覺十分明顯,除了商業大片兩部《巴霍巴利王》外,都是阿米爾汗的電影《我滴個神啊》、《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可以說,印度電影文化輸入其實是阿米爾汗的電影文化輸入。阿米爾汗作為印度三大國寶級男演員,在印度國內、國際的影響力並不如另外兩個,但說在中國,阿米爾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就不是另外兩人能夠同日而語的。糾其原因,則是早年《三傻大鬧寶萊塢》、《未知死亡》、《幻影車神》等電影給阿米爾汗積累許多網絡人氣、路人緣和粉絲,他的電影打破了我們對印度電影“神曲神舞中穿插電影”的傳統印象,而他的電影講述了很多在國內反而拍不出來的故事,比如《我滴個神啊》(原名為《pk》,子康認為這個中文翻譯很差勁,毫無內涵可言),誰會想到一個來自把牛當神獸、把汙染的恆河水仍舊當做洗禮聖水的印度人居然會拍出一部把印度內各種宗教都諷刺一圈的電影,更何況阿米爾汗還是出身伊斯蘭教,而他的電影對伊斯蘭教也沒有放過,在我國國內要拍出這種電影,可能最多是諷刺假和尚、道士和門票香油錢之類的現象。

阿米爾汗早期的電影,立意和題材大膽而新穎,契合當時國內網絡傳播需求,一種口碑傳播式的積累;近期的電影,則是關注在印度的陋習與劣根性,大有印度電影界的魯迅之相,針砭時弊、積弊,這個為什麼會打動我國的觀眾呢,一方面是兩國的國情有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是他對人性、生活的反思是對人類都是適用的,這是不分國界與民族的。

提到女性勵志型電影《神秘巨星》,就不得不提阿米爾汗另一部同類型電影《摔跤吧!爸爸》。《摔》是根據真實人物原型改變,以電影的形式演繹,所以故事的連貫性和合理性十分順暢,而且以女性權益為主題敘事,但並沒有與男權(父權、夫權)產生積累衝突,女主們所要面對的主要是對女性的其實和對女性在男人主場項目上的冷嘲熱諷,這些種種可以引起各國女性的共鳴。畢竟在職場的顯性或隱性的性別歧視比比皆是。而這女主這種打破種種侷限、歧視,取得成功的故事,也同樣可以讓眾人產生共鳴,這一點不僅僅是女性了。勵志的故事,雖然多,但是人們還是會需要它,畢竟順境不是常態。另外,作為一個根據成功的個人經歷改編的電影,它的基調、主線、劇情一開始就已經很明確了,無論過程多麼曲折,最終都會成功,使整個電影充滿了理想化,而諷刺的意味淡了一些,很多僅是點到了傳統觀念的老舊以及大男子主義的愚昧。

與此不同的是,《神秘巨星》則是赤裸裸的將男權和印度女性的悲慘遭遇剖開,展現在了電影中。註定這是一部集理想與現實衝突具在的電影,而要實現這一戲劇衝突性,則需要糅合各種代表性社會元素:故事元素和人物代表元素,糅合成一個故事。因此,《神秘巨星》是印度各類女性的一個集合縮影,同時也造成了故事連貫性與合理性的硬傷,但它不失為一個發人深省和反思的電影。子康對這部影片進行剖析和梳理如下:

女主尹希婭,女主母親,女主姑奶奶是三種類型、三個階段女性的縮影;女主父親,女主弟弟,女主的小男朋友則又是三類男性的縮影(子康之所以不在裡面列舉阿米爾汗飾演的男主,是因為男主不具備男權的代表性,他更多的是承擔喜劇成分和類似灰姑娘童話中仙子的角色功能)。女主尹希婭作為新時代女性,接受著與男生一樣的教育,她更為激進,對於突破現實生活枷鎖的慾望更強。而她的母親曾經也抗爭過命運,但經歷過生活的洗練和抗爭的代價之後,她已經習慣了退讓和怯懦。故事一開始母女兩的一句對話就道出了無數在男權壓迫下的女性們的無奈,母親對尹希婭說:“你可以向我提任何要求,但你對生活不能。”女主的姑奶奶,作為苦媳婦熬成婆的代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苦難後,終於在晚年、在丈夫死後,得到了尊重與地位——晚輩的尊敬(女主父親對這位女性長輩十分尊敬,與對妻女的態度完全不同),這位老人前後態度的變化,子康認為是這部影片的點睛之筆:前期她很討厭女主和女主母親,讓人因為她是那種看不慣兒媳和孫女的惡婆婆形象,其實到了後期不是,她討厭二人其實是出於嫉妒,出於對她們敢對現狀和男權的抗爭,而她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以及一輩子都是逆來順受,從來沒有抗爭過,只會抱怨為什麼父母要生下自己、然後又包辦自己的一生,因而當她看到女主太替母親抗爭的時候、再看到母女相互不理解的時候,她選擇了幫忙開解女主與默默支持她們的抗爭。女主的抗爭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理想化的結局之前,有太多現實——怯懦的母親,威權的父親,母女三人選擇逃離父親後對生活的迷茫與無助等等。電影的結局,在頒獎禮上母女感人擁抱而結束,卻並沒有交代他們的生活該如何繼續,或者他們會因女主成名帶來的財富幸福生活下去,但無數普通女性在逃離男性伴侶、父親的威權後的生活如何繼續和得到保障,這個電影無法給出交代,這才是令人深思的——交給觀眾們去思考,交給無數同樣境遇的女性去思考。當然也有可能是這部影片會激發印度女性的反抗意識,然後呢,想想自己的生活,可能又迴歸“對生活無法任性提要求”的狀態。但他的確給了印度女性們提了一個建議,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女主小男朋友、女主父親、女主弟弟所代表的印度男性形象:女主小男朋友基本已經和非男性維權國家的新時代男生差不多了,他們會追求心愛的女孩子幷包容對方,而不是想當然的去要求,更沒有歧視女性的表現,這種正常的兩性態度,讓整部電影有了初戀的青澀與難得的甜蜜,以及分別時感傷的代入感,更重要的是這種男朋友形象與女主父親為代表的的丈夫形象高下立判,會引導觀眾去夫妻、情侶間關係與相處的思考,然而自由戀愛在印度很多地區還是得不到圓滿結局,正如女主父親決定舉家出國之時,小男孩雖然不捨、但也毫無辦法。女主父親是典型的印度精英代表,身為工程師的他,在印度有著不錯的收入和地位,然而他的妻子卻是一個包辦結婚的文盲女,與他沒有共同語言也就罷了,還笨手笨腳,而且還有一窮二白的孃家,而且還敢違抗自己、偷偷生個女兒,家暴已經成了這個家庭永恆的主題,母女二人對待他,就像對待暴君一般、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在他眼裡,母女二人是附庸多過於家人,而他對兒子和女兒的差別對待,更是流於言表。女主弟弟,處於還提時代,雖然調皮,會心疼母親、姐姐,因為她們對他來說是朝夕相處的親人,就情感密切度來說,是高於父親的,所以雖然母親、姐姐覺得他會有一天變成父親一樣的時候、當母女要離開父親的時候,他毅然跟著了母親,沒有猶豫,因為父親是冷冰冰的稱呼,而母親、姐姐是暖乎乎的家人。但也不可否認,在家暴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或多或少有些心理問題,甚至長期受到耳濡目染的情況下,長大後會和他們的父親一樣,想當然行駛著自己的維權,這才是最可怕的的。因此,父子、母女、婆媳這種在女尊男卑傳統背後無盡的惡性循環,才是這個電影所要披露與抵制的。

這個家庭的故事,對中國來說同樣不陌生,雖然現在相對少了些,但至少二十年前還是比較普遍的,因此中國觀眾還是很有代入感的。而阿米爾汗這種揭露印度社會劣質、頑疾的電影,很容易在亞洲國家產生共鳴與代入,因此他的電影打入中國及其他亞洲市場極為容易,而他對應笑點、淚點與歌舞點的有效控制,更是能增強這一特質(《神秘巨星》正片沒有意思印度傳統歌舞的亂入,哪怕是背景音樂,而是放在了片尾彩蛋,在這裡子康要吐槽一下,該片阿米爾汗純粹是一副油膩中年大叔的形象),也不會讓處於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一臉懵逼地看著歌舞的突然出現然後又突然消失,子康認為這是印度電影的一大進步,與情節、電影本身無關的東西,只會降低電影的完整與流暢性。正因種種原因,阿米爾汗的電影總能一次次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而且幾乎每一部片子都沒有讓觀眾失望,同樣爛俗的故事,於細節的處理、於細微處的雕琢,讓該片在夢想、現實、家庭之間的矛盾逐漸升華。阿米爾汗的電影為什麼好看,為什麼在中有市場?子康認為,他的電影如同甘蔗,初嘗時有滋有味,嚼到後來才發現箇中的苦澀、無奈與真實,人生百味的電影,才是能打動人的永恆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