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變成寫手的逐利場與出版商的養魚塘,還沒有成熟便已墮落

記者問顧彬,你有沒有讀過韓寒、郭敬明?他說沒有,中國每年出版那麼多小說,一個人不可能統統都讀,“我必須依靠中國同行的建議,而所有的評論家都告訴我不必讀他們的小說”。

在新世紀到來之前,“江山”確實已然定格。那個以作協為主導,以刊物為戰場,以評獎、定級為激勵機制的“純文學”或曰“國家文學”體制,的確不可能有大的改變,因為它已經沒有了新的驅動力,沒有了新的內在資源。八十年代成名的那批作家,他們是這片江山的最後一代君王,他們所能達到的高度,就是這個體制能達到的高度。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中國文學格局變化可以用一“縮”一“脹”來描述。“縮”指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位置日益邊緣化,文學已經很難藉助自身的力量或業內人士的運作引發社會的關注,創造合理的收益;“脹”則指的是文學因素藉由大眾傳媒、出版、影視、廣告等主流媒體的運作,外擴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意義“文學”的邊緣化,與文學因素的急速外擴,很容易被解讀成文學的轉型,但事實上,這只是權力格局的變化、生產能力的消長,傳統文學界內部形成的“作者寫作—刊物發表—文學批評—讀者接受”這一內循環鏈條並未改變,傳統權力體制也並未發生根本性的動搖,一切只是新的社會條件下的資源再分配與生產—消費機制重組。

不必麥家出面宣佈,新生代早已另立山頭。“青春閱讀”憑藉巨大的消費力睥睨“純文學”,韓寒不加入作協,郭敬明加入作協,市場格局沒有任何改變。

網絡文學變成寫手的逐利場與出版商的養魚塘,還沒有成熟便已墮落

韓寒

新世紀的公眾不看文學作品了嗎?是的,很多人不再購買期刊,不再購買書籍,但是他們上網讀小說,打開手機看短信,翻時尚報刊看專欄,用博客與朋友分享寫作與閱讀。文學確實是邊緣化了,它是掙錢、消費、民生之外的奢侈品,但它並不是整體地向邊緣移動,而是細碎化,許多人的生活中或許不再存在儀式化的“文學”,文學只是隨手可得的快餐或貌似雅緻的速溶的星巴克咖啡。

網絡文學十年,當年披荊斬棘的開路者紛紛痛惜它違背了始作俑者的初衷:本來是指向自由寫作與自由分享的烏托邦夢想,現在卻變成寫手的逐利場與出版商的養魚塘。網絡文學還沒有成熟便已墮落,它以與“純文學”全無交集的方式遠離先驅們想要的思考與交流。

網絡文學變成寫手的逐利場與出版商的養魚塘,還沒有成熟便已墮落

文學在市場的無情切分之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時代。各亞文化群體制造並消費自身的文學產品,也許可以命名為“大眾社會的文學小眾化”。這種態勢最典型的表徵,是各亞文化群體內部流通某種文學符碼,而拒絕與其他文化群體分享同質的精神產物。亞文化群體內部形成了“作者—出版者—讀者—批評者”的內循環。以作家協會及各大文學刊物、文學批評界為主體的文化群體,即所謂“當代文學界”,從一個唯一的文學性生產—消費群體,演變為眾多文學性群體中的一個,這一群體中的固有法則、通用符碼,在另外的亞文化群體中,有可能不被承認,甚或完全背棄。

記者問顧彬,你有沒有讀過韓寒、郭敬明?他說沒有,中國每年出版那麼多小說,一個人不可能統統都讀,“我必須依靠中國同行的建議,而所有的評論家都告訴我不必讀他們的小說”。

網絡文學變成寫手的逐利場與出版商的養魚塘,還沒有成熟便已墮落

郭敬明

我們就這樣,從封閉走向另一種封閉,從一元的一體,走向多元的一體。如果說,30年前,當代文學曾經是“想象的共同體”的最佳粘合劑,今天,當我們回顧三十年的歷程,我們說,一個時代已經結束,一個共同體也已經滅失。

網絡文學變成寫手的逐利場與出版商的養魚塘,還沒有成熟便已墮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