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見」號——長期在長江水域橫行霸道的一艘日本炮艇

繼英法德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炮艇陸續上溯岷江、窺視巴蜀之後,後起的日本也於1911年派遣其長江炮艇隊的伏見號炮艇,沿長江而上,一路探測水道,收集水文和軍事信息,最終停泊在五通橋竹根灘。

日本在甲午戰爭後,進行了瘋狂的擴軍計劃,在1897年(明治30年)提出的海軍預算中就以保護長江上的貿易為藉口專項列出建造三艘計劃外的淺吃水炮艦,即宇治、伏見和隅田。實際上,在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日本雖然通過英日同盟等手段,加強了在中國的滲透,但是日本作為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對英國、俄國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仍然心存忌憚,亟需維護日本在長江流域的權益,對抗英國從尼羅河、南非等地調來的富有經驗的內河海軍艇只。期間由於預算不夠,淺吃水炮艦建造數量減為了兩艘,即伏見和隅田(參加下圖)。這兩艘小艇的區區噸位和當時日本動輒上萬噸的軍艦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但是它們建造過程中的增加預算、調整數量和落實經費在內三次重大調整都受到了當時日本海軍的高度重視,並且順利取得了當時日本大藏大臣的同意。

伏見

六年後的1903年,隅田、伏見兩艘河用炮艦(即其他國家的內河炮艇)終於委託著名的英國桑尼克羅夫特(Thornycroft)船廠開工建造了。其中伏見艇於1903年3月22日開工,建成後拆建運至上海由川崎造船所重新組裝,受到日俄戰爭中中國宣佈中立的影響,在3年後的1906年才組裝完畢服役,即未在日本本土出現過的日本海軍的河用炮艦伏見(I)級。

為了適應長江複雜的水文環境,該艇的建造時要求非常淺的吃水深度(建成後吃水深度僅為0.6米),同時要求較高的馬力、有效的操舵能力、高強度的船體、良好的居住性和強大的通信能力,在這些需求的綜合要求下,該艇形成了淺吃水、淺幹舷和較高的上部建築物的特徵。

當今軍迷很難想象如此一個“小船”如何能縱橫長江,但是現代的淺水軍艦的噸位也不過百噸,伏見I級在中國海軍停滯發展的那個年代,在長江上算是一個硬核桃了。

“伏見”號——長期在長江水域橫行霸道的一艘日本炮艇

“伏見”號——長期在長江水域橫行霸道的一艘日本炮艇

“伏見”號——長期在長江水域橫行霸道的一艘日本炮艇

羅馬尼亞海軍當代淺水炮艦,伏見號就是類似這麼一個東東

1911年4月該艇闖過長江三峽,越過重慶,上溯到川江至五通橋。《中國事變海軍作戰史》中寫到,“在此期間(八國聯軍到辛亥革命期間),我(指日方)警備艦著力開發中國內河航道。1911年3月,隅田號開闢了洞庭湖常德航路,伏見號同年五月沿長江上游溯航,到達重慶上游的瀘州(樂山?),宇治號更於同年6月在廣州溯航西江達到梧州。”

辛亥革命爆發後,1911年10月伏見號被編成第3艦隊第3小隊,11月伏見號根據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川島次郎少將(駐漢口)的命令從上海趕赴宜昌威脅革命軍,後調到沙市。1912年3月伏見號參與了撤退日軍華中派遣隊的行動。伏見號搭乘了一個小隊的日軍陸戰隊到大冶和日海軍第2驅逐隊的其他艦隻共同防守大冶鐵礦。2月被替換回沙市。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包括伏見號在內的日海軍第3艦隊全部艦隻回航上海。8月,由於中國宣佈中立國,伏見號在上海被解除武裝,經修理完畢後,進入浦東海軍基地內的三井物產倉庫接岸處拋錨,被委託給三井物產會社上海分社保管。艦上人員除留下7名外,其餘均回到日本。1917年8月,中國參戰後,伏見號和日本及各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軍艦全部重新武裝,8月16日即立刻齊裝滿員。伏見號準備完畢後即駛向漢口(艦長今川真金少佐)。在後續幾年,伏見號積極活動於漢口、長沙、沙市和嶽州等地,充當日本軍國主義的馬前卒。

1923年6月1日,日本武陵丸號輪船運載日貨抵達長沙大金碼頭。主張查禁日貨的中國外交後援會調查員例行前往檢查,遭到日本水兵無理毆打。為此千餘群眾會集碼頭,與日本水兵對峙。下午一時,停泊在湘江中的伏見號在金家碼頭靠岸,日輪上的海軍陸戰隊員開槍掃射小西門河邊的市民和遊行演講的學生,當場打死市民王紹元、小學生黃漢卿,重傷20多人,釀成“六一慘案”。第二日,長沙市罷工,罷課,罷市,七萬多人參加了遊行示威大會,郭亮和陳賡等同志一起組織指揮了著名的抬屍遊行,20歲的陳賡還在遊行中負傷。

1927年8月,伏見號還直接導演了“沅江丸”、“武陵丸”兩事件。根據日方的資料(缺少可以印證的中方資料),兩起事件均是北伐軍“非法”、“強行”搭乘日方船隻引起的,伏見號在“沅江丸”事件中武力解除了北伐軍騎兵團約760人的武裝、在“武陵丸”中解除了約1000(?)名中國官兵的武裝,日軍以區區數十人敢於武力解決我佔優勢兵力軍隊的武裝,真是可悲可嘆!

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伏見號負責大冶的警戒。由於中日之間進入事實上的戰爭狀態,伏見號受武備和噸位的限制,漸漸沉寂並最終退出歷史舞臺。1935年該艇由於過於老舊,在上海被除籍解體,結束了其在中國長江上29年的侵略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