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AT」到「ATM」的三年

從「BAT」到「ATM」的三年

文 | 闌夕

三年前,馬雲曾經表示,中國互聯網三強的格局將由「BAT」變成「ATM」。

據說百度對這樣的揶揄相當不滿,但是阿里和騰訊在向著五千億美元的市值一騎絕塵而去的過程裡,百度迄今仍然未能躋身千億美元俱樂部,恐怕尷尬還是勝過激憤。

只是在那個時候,「ATM」裡的「M」究竟是不是螞蟻金服,還必須要打上一個問號,畢竟美團也好,小米也好,它們都和「M」有關,且同為風頭正勁的獨角獸。

三年時間倏忽而過,原本被視作是起跑線相近的三個「M」,已經涇渭分明的有了排序,螞蟻金服以1500億美元的估值,位列阿里和騰訊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大科技公司。

這個體量,不僅超過了百度,甚至高於小米和滴滴之和。

有趣的是,「ATM」的縮寫含義——自動提款機——其實要比「BAT」——蝙蝠——形象許多,阿里、騰訊和螞蟻金服真的如同現鈔吞吐機器的那樣,足以左右數字經濟的未來。

卡爾維諾說過,時間流逝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成熟起來,擺脫一切急躁或者須臾的偶然變化。

螞蟻金服最為焦慮的時刻,無疑是被馬雲稱之為遭到「偷襲珍珠港」的前後,藉著社交紅包這個神來之筆,微信支付深入支付寶的腹地,並正式拉開了二者正面競爭的序幕。

然而歷史並未侷限在戰術層面。

儘管移動支付已經被包裝為所謂的「新四大發明」之一,與微信搶著把二維碼入口貼到新零售的每一家商店也仍是一項重點工作,但是對於螞蟻金服的整個集團而言,它的落子已由佈局到了中盤。

比如前段時間,根據路透社的報道,螞蟻金服將在下一個五年之內把「科技金融」的前者——即科技業務的營收——提升到65%的佔比。

也就是從「Fintech」到「Techfin」的轉型。

顯然,這和中國金融體制的監管政策有關,在經歷了野蠻生長的過程之後,鐘擺終於又回彈到了保守的一側。

在投資行業,有句話是說「學會與週期相處」,

它指的是優秀的投資者不能只知道隨著漲潮上浮,更要懂得如何應對退潮。

螞蟻金服未必不是通曉這個道理,在去年,螞蟻金服的CTO程立提出了名為「BASIC」的基礎技術戰略,包括Blockchain (區塊鏈)、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聯網)和Computing(計算)五項,沒有一個是和金融直接相關。

支付依舊很重要,但是支付以外的廣闊天地,更是值得大有所為。

另一方面,金融公司雖然素有高淨值的特點,但其想象空間還是不及科技公司,輸出技術而非資本,其實有助於創造結構穩固的回報公式。

根據巴克萊銀行給予螞蟻金服的估值計算方法——參照騰訊的28倍市盈率——來看,它同樣證明了這家公司「去金融化」的成果,包括Capital One、Discover在內的金融公司市值大多隻有8到12倍的市盈率。

沃頓商學院在定義科技金融時是這麼釋義的:「用技術改進金融體系效率的經濟行業。

換句話說,它仍然遵循著工業革命以來的效率至上成果,無論是通過智能手機裡的應用,還是經過數據甄選之後的對接,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始終是服務於人和錢之間的匹配。

就像水利工程裡的圍堰手段,儘可能的把技術能力交付給能夠共享用戶的合作伙伴,是在互聯網的下半場謀求繼續增長的一種必要選擇。

所以印度的Paytm、韓國的Kakao Pay、馬來西亞,Touch N Go、印尼的DANA、巴基斯坦的Easypaisa……這些本土的移動支付或是數字錢包產品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被螞蟻金服持有部分股份。

這些產品面向的市場人口高達30億,甚至超過中國,同時互聯網的發達程度,又屬於落後於中國的窪地,這就相當適合經驗的複製了。

今年年初,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達成協議,按照2014年雙方簽署的協議,前者最新持有股份比例被公佈為33%,加上菜鳥網絡,阿里的「大經濟體」概念已經初現雛形。

它們的總體市值,不僅超過7000億美元之巨——位列全球第五大科技公司的行列——也在真正意義上構建了一個橫貫日常生活的商業帝國。

馬雲曾在談及阿里和亞馬遜的區別時,把賦能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我們願意賦能其他企業做電商,但我們不是電商公司。」

可以看到這條思路也被應用在金融和物流兩個方向,螞蟻金服和菜鳥網絡都不是直接的金融公司或是物流公司,

它們的最大功能,在於把自己擅長的技術、用戶和品牌這些資源開放出來,形成一個可以服務垂直行業的市集。

的確如此。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也符合彼得·德魯克對於組織的定義,也就是「使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