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校园:看民间大师如何“拿下”调皮捣蛋的学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一个说不完的老话题,很多地方的老艺人在慢慢的老去,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喜欢这些,原因很简单,不来钱。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不得不保护,在两难的选择中,学生成为了很多民间大师培训的对象,今天,小卢哥就带大家看一看,民间大师如何“拿下”调皮捣蛋的学生。

安顺地戏是流行于贵州安顺的民间戏种,明朝初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由来屯军带来,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地戏以古朴粗犷的表演著称,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安顺地戏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少的人会跳地戏了,于是老艺人们就联合当地的学校,在农村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组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们从直观的表演和技艺中了解“非遗”话的传承。


想法和初衷都很好,据介绍,刚刚开设的时候,孩子很是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的越来越少。很多孩子还是比较喜欢手机游戏什么的,学这个在他们看来,一点都不好玩,并且还比较累人。

两位地戏传承人在给学生们解说地戏的分解动作,在这个训练上,老艺人们年纪也大了,每一个动作只能经过多次分解,一步一步的来。

两名学生在练习地戏中的踢飞腿动作,这个动作是需要体力的,尤其是腿,如果没有力量,根本就无法进行踢飞腿。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喊累,一年下来,能坚持是也就那么几个人。

而铜鼓十二调侧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2006年,族铜鼓十二调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面对枯燥的调子,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老艺人们说,要拿下这些孩子,需要家长的配合,很多时候只能用哐、哄的办法让孩子们坚持,说话都不能口气太重,不然孩子们不干了还真不得办法。如果是你,你愿意学习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