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還是富人?

前幾周的一節戲劇課,我們是以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為主題進行的,因為這學期的課程都是以兒童文學為主,學生們也已經有了兩個階段的基礎,採用這樣的題材故事情節性強,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戲劇張力上有所感受,也可以在細膩描繪的場景中體會不同人物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學生們經過了前兩個階段的學習,逐漸進入劇本創作的板塊,經典的文學作品也能幫助他們激發創作靈感。

在課上,我們設計了“窮人”和“富人”兩種極端的角色,並且設置了在新年的一天,分上午、中午、下午三個時段進行窮人區和富人區的比較。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們根據這幾個條件進行場景呈現的話,會比較困難,因為他們沒有什麼生活經歷,所以我們以“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和“落魄的貧窮生活”的圖片為線索材料,讓學生們觀察圖片並且扮演新聞播報員進行播報與呈現。

窮人還是富人?

隨後教師進入角色講述在一個城鎮裡,每個人都生活無憂、安居樂業。然後藉助另一個線索—— 一封來自於城鎮居民寫的信,訴說很多人只是看到快樂城鎮的一部分,其實這個城鎮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種生活。這個轉折,成功讓學生們產生好奇,究竟這另外的一種生活是怎麼樣的呢?

學生們對於“另一種生活”進行猜想,分享各種各樣,不過,結果當然是與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相去甚遠。緊接著,老師提出:“我們即將深入調查和了解這個城鎮,感受這個城鎮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於是,便有了“富人區”和“窮人區”一天的不同映像。

從主題活動開始,學生們都能夠進入情境。但是當老師請學生們選擇扮演窮人或者富人的角色時,出現了一種現象,學生們不願意選擇扮演窮人、生活在窮人區,他們更願意選擇生活在富人區。

這一點出乎於我的意料,學生們已經對“窮”和“富”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們把“窮”和“富”作了“壞”和“好”的對應。

富人區的孩子選擇在新年這個節日的三個時段裡都舉行派對。他們對於舉行派對的場所十分講究,於是這幾個學生用道具佈置了精美的舞臺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分享喜悅。顯然,“富有”和“享受”、“精美”、“有品味”等生活品質關聯了起來。

窮人還是富人?

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終於有幾個男生願意扮演窮人,他們呈現出來的是:一天的不同時間裡都在打鬥,從早打到晚,無暇顧及和改變自己窮困的生活條件。

咋然一看,他們似乎是在胡鬧,但他們基於自己的選擇和呈現都是真實的,他們對於富足生活的追求是真實的,對於貧窮的經驗雖不是在自己有限的生活範圍內體驗到的,但它是大環境的一部分,是對兒童認識產生影響的潛在環境因素,也是在他們的認知和理解範疇中的。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通過認知結構的不斷建構和轉換而實現的。結構不是先天的、預成的,每一個結構都有它的發生過程,每一個結構都是一點一滴地構造起來的。

兒童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兒童自身發展的方向和水平。任何一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在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時,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表徵和解釋世界的方法和原則,表現出兒童思維的獨特性。

學生們在這節戲劇課堂上的呈現,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們的認知發展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化的,他們對事物的追求和生活的經驗也是不斷提升的。

他們不需要為生存而擔憂,體現出來的是選擇富人生活,當然,他們對富人生活的呈現也不是享受奢華、揮霍物質,而是快樂。

窮人還是富人?

試想一下,在貧窮的環境中,人最本質的需求是生存,生存的壓力使得他們非但不能改變環境,而且受制於環境。

兒童的認識雖不夠深刻,但他們仍有天生的對環境的感受力,因此使得他們會選擇野蠻的方式去對待社會。

唯有發展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人也會處於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發展貫穿著人的一生,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我們在獲得與喪失中間逐漸取得動態平衡,因此,我始終相信,這群孩子們會依靠自身的發展不斷更正和修改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也因為有了他們的真實呈現,讓我對世界、對社會充滿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