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文化的心理學解讀

面子文化的心理學解讀

文 / 楊靖

面子文化並非中國獨有,西西里、中東的榮譽謀殺、日本的切腹其實都是面子文化的表現。面子文化的核心是自尊問題。

自尊水平主要涉及到自我評價和外界評價。

自我評價,一般涵蓋個體需求的滿足狀況、自我效能感,對外競爭中所處位置。

外界評價,主要包括被尊重程度,受歡迎程度,是否被接納或排斥。

關於面子文化盛行於否我的分析是:

經濟發展水平長期相對落後,居民多數處於貧困狀態,且有明顯的貧富差距的地區,面子文化盛行。

經濟發展水平長期較為發達,居民多數已經免於物質匱乏狀態,甚至多數人進入相對富庶生活狀態的地區,面子文化相對弱化。近幾十年日本年輕人越來越宅,越來越接受“下流”狀態,越來越缺乏老一輩口中的“羞恥感”就這個規律的具體表現。

面子文化的心理學解讀

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結論是:窮人更敏感、更在意外界評價。富人相對不敏感,更在意自我感受。換句話說,窮人更在意麵子,更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

面子文化的從屬者不僅關注自己的需求滿足情況,更在意外界評價,更希望在對比中處於優勢地位,更慣於將利益之爭上升為榮譽之爭,更容易感受到被冒犯、被羞辱,因此更容易焦慮抑鬱憤怒,由此展開非理智的對峙競爭與消耗。

面子文化盛行的地區,居民的性格普遍性相對更加剛烈,具有更頑固的對抗性思維,也會感受到更多的生存壓力,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更多包含著道德正義的細節性規則,也即所謂“講究”。例如酒席的座次,菜式,著裝,發言的順序與內容等幾乎都不僅僅是其本身,更是道德正義的體現。若與人們約定俗成的社會想象系統不一致,就容易被認為是被輕怠,不給面子。

事實上讓人痛苦的不是慾望而是攀比,攀比讓人永遠處於競爭狀態而不知足。攀比與人的競爭本能有關,攀比不只引起嫉妒與敵意,更能激勵人充滿鬥志前行。

然而,攀比真正帶來問題的時刻是攀比失控之時。所謂失控就是脫離實際的設定攀比對象與攀比範圍,所以選擇攀比對象很重要。攀比對象應該是與自己條件相若,出身類似的人。

畢竟不同階層或者家庭出身的人在競爭中天然不平等。而攀比範圍的設定也很重要,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若想在所有領域全方位超越所有的攀比對象只會自尋煩惱,陷入擁有不能自我肯定的痛苦狀態。

面子文化的心理學解讀

所以想要有面子,又不受困於面子文化,簡單的做法就是:遠離面子文化盛行的的大環境,設定好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與具體需求,不斷地通過實際行動去滿足它。

需要不斷的參與社會競爭,儘量不要讓自己被社會淘汰,既要跟自己比、知足常樂,也要跟外界比,步步為營。如此,有效利用攀比之心為己所用,又避免成為迷途的羔羊。

願我們皆能如此!

面子文化的心理學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