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同为晚清肱骨之臣


张之洞是清末时期的朝廷名臣。张之洞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是清末四位最著名的官员之一,晚清的四肱骨大臣。他因提倡控制性改革而闻名于世,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军机大臣。因提倡控制性改革而闻名于世,张之洞反对激进改革,因此深的慈禧太后的赏惜。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1]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生于贵州兴义”。咸丰二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是一个温和的改革派人物,有控制性的实施改革,强烈发对激进改革,这是与最高的当权者慈禧思想是想吻合的。因为张之洞看到当时大清王朝的腐朽和堕落,如果这个王朝还要延伸下去,必须改革。作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张之洞,他不愿意看到大清王朝被颠覆,所以在镇压义和团的起义运动中,是大清的功臣,可以说是尽其力而大力推动绞杀义和团起义运动。


甲午战争后,张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教育思想,张之洞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担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新式教育活动使其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创办了华科大、武大、南大等多所学校。

重视西学,在继续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书院改革以两湖书院为代表,开办的新式学堂以工艺学堂、自强学堂为代表。开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宗旨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之才。1896年,改革两湖书院,仿照西洋学院,每日上堂讲课,教习按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则改为经学、史学、舆地与时务四门,同时设立院长。

张之洞主张兴办洋务,光绪十五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在汉阳创办汉阳钢铁厂,在武昌创办了湖北织布局。在近代工业体系在中国的发张,张之洞的贡献可以说功不可没。图片是张之洞儿子的照片,张之洞送儿子去日本留学,让儿子去了解日本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