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感怀

端午节感怀

端午节感怀

端午节感怀
端午节感怀

端午节快到了,半夜三更突然“灵感来袭”,即刻伏案涂鸦一首小诗《五月五 拯救先生》——“从前五月五为恶日 从前五月五不是节 汨罗江的源头 扬子江的上游 龙舟不是赛 不是娱乐 是玩命哦——乡里人为拯救 落……水……的先生 先生姓屈也真屈啊 锣是一声声裂肺的呼唤 鼓是一阵阵揪心的哀怨 旗是招魂的幡 就连彩线捆扎的粽子 也不是人的美食 那是堵塞龙蛇的石头 乡里人不能容忍 好洁爱美的先生有丝毫的毁损 二千多年了 只要江水还在流 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 还会在风浪里追逐……搏斗……拯救……”这首诗原初的闪念却是“孩子,五月五,请陪我扬子江边走走”。显然,有点出入,但总体的情绪与意境倒也“异曲同工”吧。

端午节感怀

为什么有这样原初的闪念?追问自己,无非是生长在扬子江畔,到老了应该给孩子说点扬子江的恩情?也许是几十年对诗歌孜孜以求,对先哲大诗人屈原的景仰,“感时花溅泪”?或者是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我对端午节感觉特别,情有独钟?甚至是“获益匪浅”?

最早对端午节的了解来自吃粽子、采菖蒲、插艾蒿、喝雄黄酒——我人生的第一口酒就是父亲在我五六岁时给我灌的雄黄酒呢!读了几年私塾,略通中医,酷爱黄梅戏的父亲,少不了吟唱有关屈原的诗歌与戏文。应当说尽管我后来上大学读历史,爱诗爱的痴痴癫癫,但都不及民间民俗关于端午节、关于屈原、关于爱国爱民的启蒙与薰陶。

端午节感怀

1984年端午节,安徽省首届龙舟大赛在铜陵大通隆重举行,盼望多年,近在只咫,我却因带高中毕业班和高考补习班,不能前往观看,那个内心岂止象被小猫抓了,绝对是“翻江倒海卷巨澜”,彻夜无眠,热血沸腾,竟写出了《划呀,龙的子孙子,子孙的龙》,这首我青年时代值得纪念的诗作。1985年6月22日,大概也是端午节前吧,被狂飇漫卷诗坛的《诗歌报》刋出,,诗长48行,稿费远超当年的月工资,仅凭这首诗,“一不小心”又获得了年底铜陵市首届文学奖,穷小子可发财了,奖金足够半年不上班了!欣喜得恨不到江边给屈原磕头敬酒!是的,我原创的“我们 龙的子孙 子孙的龙”“桨叶不再涕泪民生 目光不再求索渺茫”“让我们把五星旗当桨 划飞东方一条金色的巨龙”等诗句、意境,一直为众多诗友文人击节赞赏,几十年后还竟被选入了《铜陵市史志》。

或许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年,差不多每个端午节前后,我都要到铜陵江边走走,都有“五月五”的灵感火花,。今年《三峡文学》又要豋出我的《端午节》等7首诗,我知道这首诗远不及《划呀,龙的子孙 子孙的龙》的青春激情与艺术标高,但我对屈原的纪念,对屈原那种九死不悔,百折不挠,上下求索,永远爱国爱民的情感理解得更深了。“一个人的忌日 成了一个民族的节日 悲与喜的转换 死与生的超越 千年的浪花 淘尽的只是沙粒 在这个只庆生的国度 人民怎不忘他的死 死不是什么艺术 但从他开始 升华为不死的神奇……”朴素的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这一哲理,我自己并非理解得透彻,更别说付之于生命的追求了,所以,我很想跟孩子们(当然还有大人友人我敬佩的人)——首先是我的“海龟”儿子、大学老师,到扬子江边走一走,聊一聊,甚至喝一口,对屈原90后,00后怎么看?对人民、民间怎么看?对死和生、即时与永恒怎么想?人在通向必死的道路上如何可以不死、向死而生,甚至永生?中华民族怎么就可以将一个忌日演化成节日?将无边的忧愤转换为无上的狂喜?生命的激流非要撞上礁石,才能卷起美丽的浪花?理想的彩虹总要雷雨的洗礼方可绚烂吗?抱石沉江或者横剑自刎是山穷水尽的烈士不二选择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孩子,五月五,请陪我江边走一走,回望一下汹涌而来的上游,也展望一下澎湃而去的下游。谈谈古,说说今,吐吐气,吃口粽子;喝瓶老酒,沉思沉思永远向海奔腾不息的潮流。

端午节感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