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紐約

“老子”在紐約

東方古“道”之上,先哲如瘦馬負重,推動歷史的車輪。而今,於古體今用及中西交融的問題上,路漫漫兮,待吾輩上下求索……

老子說“道”,曾子也說“道”。在以往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條道,實則相錯相融,展往同一個方向。

在繁華的紐約都市,站在講臺上的我,想象著他們之間從未發生,卻極有必要發生的對話……

“老子”在紐約

一、道可道,非常道

The Tao(divine law)the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道離於言詮,是不可言說的本質。

Tao is inexpressible.

“老子”在紐約

道,是生命的真諦,智慧的極致,一切真愛的源泉。

對於道的覺受,古老的經典裡比喻為 “嬰兒的笑魘“,“ 啞巴的夢”, 只有當事者明白,卻又無法言說。所謂:情到深處人孤寂,言所能至皆非道。

二、名可名,非常名

Things may be named , but names are not Absolute Names.

本質不在言語中。

The nature is not in words.

“老子”在紐約

名別於真相,是不達本質的表達。

通常,我們可以定義萬物,為其命名,但名字並非事物本身!

“老子”在紐約

比如我們常拿的手機,在生產線上,手機成為手機的最後一步是什麼?是貼膜,裝盒嗎?都不是……

除非觀察者到來,那一刻,它才被命名為手機。

當沒有任何觀察者時,它什麼都不是。

三、無名,天地之始

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老子”在紐約

混沌(空性)是萬有之始,一切事物最初的純然狀態。

The primeval blurring state (emptiness)is the beginning of all the existences.

“老子”在紐約

有一種水果叫“榴蓮”,是東南亞地區的果王,很多人視它為愛不釋手的美味,可也有很多人視它為不可一聞的怪味,離得遠遠的,更別說去吃一口。

有人認為芒果是美味,卻也有人會因它全身過敏。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一個人的美食,另一人的毒藥。

無論是榴蓮,還是芒果、臭豆腐、臭男人、壞孩子,對這一切的認知、定義,都來自於你,與這些人、事本身毫無關係。

“老子”在紐約

當事物空掉了被命名,被定義,被比較分辨,就是“無名”的狀態,一種最初始、最純然的狀態;也正是因為事物自身並無任何特質(我們稱之“無自性“,“空性”等等),所以才有無盡的可能性,去成為一切。

如果不明白一切事物都具有“無名”的純然——當遇到不愉快的經歷,就會出於誤解而指責他人。

“老子”在紐約

那個不稱心如意的丈夫本是“無名”,他本具備多種潛能,只是在你的世界裡,他才不如你意的顯現,讓你如此糾結。只有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迎來久違的改變,這是一切真愛的開始。

四、有名,萬物之母

When named, all things become known.

在對立,分辨,定義,執取中,萬物誕生。

In contradictions, distinctions,definitions, attachments and acquisitions, all things are born.

當我們對“純然之物”進行對立分辨,開始定義執取,世間萬物就此誕生。

“老子”在紐約

夢中花、魔法秀、鏡中畫、水中月,眼中翳等虛妄不實的顯現,一旦我們對其誤解,就會把純然無自性的事物定義為就是如此這般的存在、一種獨立於我的絕對存在。

如“這個男人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男人”,“他永遠不會認可我”,“他身上有太多的問題”,“這一切當然都是他的問題,離開他我就會幸福”......這就是“有名”,就是把本來“無名”純然的事物(無盡可能性的老公),認定為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這種錯誤的,非客觀的理解,就是“有名”。

“老子”在紐約

因為誤解而“有名”(主觀的非理性的認知),就會對喜歡的人或事希求、執取,對不喜歡的人或事排斥、恐懼,麻煩的世界就此誕生。

老子提醒我們:通過誤解而誕生的世界,是擁有無盡麻煩的世界。

五、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So with the principle of Not-Being, to see the internal mystery of the divine law.

“老子”在紐約

常”是規則,準則

空無一物(混沌、空性)的規則,可用以觀照萬事萬物的奧妙。

手機、不學習的孩子、不如意的老公,是根本不可能獨立於我而存在的,它們來自我能覺知的心(意識的作用)。

“老子”在紐約

想想,當我們看手機時,是眼球在看嗎?

如果是眼球在看,手術把眼球摘下來,直接放在手機上,眼球自己能見到手機嗎?

肯定看不到,是我們的意識,能覺知的心在看,這個能覺知的心在哪呢?

“老子”在紐約

如果覺知的心在眼球后面,我們應該先見到眼球,再見到手機,顯然並非如此;

如果覺知的心在眼球裡面,我們應該能在角膜、虹膜、晶狀體、眼底黃斑或視神經中找到心,顯然找不到;

如果覺知的心在眼球外面,我無需照鏡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臉,閉上眼睛也能見到外面的一切,顯然不可能。

這個能覺知的“心”,

不存在於任何方位、顏色、名妝、影音、思想之中,

我竭盡所能也尋覓不得,

能覺知的心了不可得,

那被心所覺知的手機(心中手機)又在哪呢?

“老子”在紐約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常無,欲以觀其妙”。

紛繁萬千,這無量的人事物,

如鏡中畫,

顯現,卻在鏡中觸之不得;

如水中月,

顯現,卻在水中尋覓不得。

六、常有,欲以觀其徼。

With the principle of Being, to see its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一切存在與顯現(常有),可用以觀照紛繁萬物的端倪。它們之所以如此存在與顯現的原因(又稱為:緣起或“徼 ”jiao)。

“老子”在紐約

不如意的孩子、老公

他們本是純然的狀態(“無名”)

卻在我心中如此顯現(“有名”)

尋覓不到(“常無”,空性)

但確實是如此的顯現(“常有”)

為什麼會如此這般呢?(“欲以觀其徼”)

如果真正搞明白了其中的端倪

從自身尋找問題的種子

那麼“正心”就是“正事”

你就掌握了一切存在與顯現的奧妙

七、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These two (the Secret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re (in their nature) the same;

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

When they become manifest.

“明性”與“空性”同是心的兩種特質。

“Clarity” and “Emptiness” are the two aspects of mind.

心的顯現是“明性”(常有)——讓我糾結多年的老公;

不可尋覓是“空性”(常無)——那個不獨立於我而存在的老公。

“老子”在紐約

兩者都是心的特質

同出而異名

能覺知的心精微深奧

“玄”即不可知,不可說,不可思議

“明性”、“空性”兩者同為其“玄”

八、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They may both be called the Cosmic Mystery:

Reaching from the Mystery into the Deeper Mystery

Is the Gate to the Secret of All Life.

有中是無,無中是有。

那個讓我糾結的老公

他是如此真實的存在(有)

卻根本不可能獨立於我而存在(無)

甚至我用以感知他的心也不可尋覓(無)

他卻真實的在我心中顯現(有)

恰如鏡中之人

“老子”在紐約

有與無,明與空

兩者相融相攝

明空不二

如水融於水中

互不相違

我們稱之:“玄之又玄”

“老子”在紐約

心的特質是明性

心的自性是空性

心的本質是明空不二

這是開啟一切秘密之門的鑰匙

~未完待續~

“老子”在紐約

以上內容,摘錄於2018年6月24日,我在紐約【吳歌讀書會】所作的主題演講:《老子約曾子,大道至紐約 L&Z Ancient Wisdom Talk Great Way to New York》。

今日發佈的是演講中對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總綱之解讀,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儒家代表人物曾子的《大學》之“道”。如何將老子的玄道與曾子的大道完美融合?如何用之指導人生實踐?對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將是對當今時代最好的貢獻。

相約下期,大道曾子!

作者:吳銘峰,2018年6月25日 紐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