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我看到父親都不敢坐下來,他對我的影響無可替代

南懷瑾老師:我看到父親都不敢坐下來,他對我的影響無可替代

孟子曰:“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他說想要孝養父母有道,先要回過來問自己。我們讀古書出身的,對父母都很孝順哦。說老實話,我一回家看到父親還會發抖的哦;我父親已經對我很客氣了,可是父親始終是很威嚴的。我從小養成的規矩,父親一到前面,我趕快站起來。只有父親躺在床上高興的時候,問我十多年在外面都搞些什麼,只有那時心情才放鬆一點,平常總是很嚴肅的。這是老的教育,你們沒有看過,我生在這個時代的夾縫,受的是新舊教育,古今中外味道都嘗過了。所以你要真講孝順,是“反身不誠”,問自己內心。

我現在回想,在抗戰勝利後回到家裡住了一年,我覺得這一年當中至少做到了使父母悅,是真的高興。不過時間太短了,現在想起來都很難受,所以我經常說到黃仲則的詩,感人肺腑。開始講《孟子》的時候我曾講過這首詩,“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對於我自己的母親,我經常有這個感嘆,現在已九十多歲了(編按:懷師的太夫人一九九零年百歲仙逝),雖然她曉得我還活著,但是想到“此時有子不如無”,就覺得自己是個不孝的兒子,這是遭遇時代的影響,有這個兒子等於沒有。

可是在家裡的時候啊,我曾經反省過自己,我十幾歲就離家,十年後回去不過相處一年,所以我再出門的時候,父親就拍拍我的背,他說你要走了,不過我很高興,我有個好兒子。他雖然很痛快地講,但是我曉得此次一別就不知何年何月再見了。

*****

記得小的時候十一二歲,像我們家庭的教育,把《朱子治家格言》擺在桌上,而且要會背。早晚要向父親背,背完了照著做,“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我在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雖不算大富大貴人家,也是很不錯的家庭,家裡很多傭人,可是大雪天,一大早,父親把我叫起來掃院子,我母親當然心疼,何必呢?家裡有傭人啊!不行,非要他自己出來掃不可,不然長大了沒得出息,不知道人事的艱苦;傭人固然有,為什麼他該享受啊?!我那個手凍得啊都腫起來了,像螃蟹一樣,還不准我帶手套,拿個掃把在掃雪。夜裡關了門以後,點個燈到處看看門閂好沒有。我說我們當年是受的這種教育。

《孟子與離簍》

------------

教育要從胎教開始,孩子的生活行為與父母家庭的教育關係太大了。譬如一對父母都憂鬱內向的,那個孩子在旁邊長大很難受啊。後來我告訴我的學生說,我有經驗,我父母都非常好,是了不起的父母,可是有一次我在書房裡看書,我父親跟母親不曉得什麼事吵架了。我難得聽到他們兩個人吵架,那時候我還很小,記得很清楚,他們吵得很厲害,我正在看書看得痛快的時候,看到父母兩個吵架,一下子火來了。我往吵架的父母兩個中間一站,說:不要吵了,你們兩個人吵什麼東西!當時是莫名其妙,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發了這個壞脾氣,就站在中間兩手一攔,對父母好像對普通人,吵什麼!我父親是非常嚴厲的人,非常威嚴,我這樣一吼,他真愣住了,瞪著眼睛看我,講不出話來。我母親也不敢講了,把背轉過去,兩人就不吵了。

當天晚上,我父親告訴我:你長大了,現在你犯錯誤什麼的,我不會打你了,只給你講道理。他後來對我講話態度非常慈悲,也非常莊嚴。聽了他這樣講,我眼淚也掉了下來。(師講到此處,音聲哽咽)

現在我講到這一件事,好像回到當年與父母相處的情景。當時我眼淚掉下來,不曉得為什麼,覺得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心裡講不出一個道理來。我的父親看見我掉眼淚,他笑了,過來幫我把眼淚擦了,說:去讀書,好好看書去,沒有事。我這個話就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

*****

現在一般大學畢業,跑到工廠、公司做事,並沒有誠心,而是來學習的,半年一年懂了要跳槽的,越跳得快,薪水就越多,然後夜裡再讀個碩士,薪水就更多了,拿個博士薪水再加上去,所以沒有真正誠心在學東西做事情。中國過去師徒之間不是這樣,像我們家裡做過生意的,徒弟學三年只給他吃飯,一點零錢,沒有薪水,三年以後開始起薪做夥計。譬如我們家裡有個布店,那個學徒在布店學會了,做了五六年,我父親說:“你行了,開個布店去吧!”他說:“不行啊,那我不是對不起你,不是跟你搶飯吃嗎?師傅,我不能走。”我父親說:“不要緊,我鼓勵你,給你本錢,你到別的地方去開同樣的一個布店。”然後學徒勉勉強強才肯走了,自己去做老闆。現在不是這樣,學生進來做事不會跟你同心的,這跟商業道德都有關係的。

*****

總而言之要注意,“天下無如吃飯難”,我常常跟同學們講,我父親是遺腹子,我父親出生時,我的祖父已經去世了,他自己讀書學問也蠻好,後來做生意,靠自己站起來操持這個家庭。我在小的時候,父親告誡我兩副語體的對聯,其中一個對子,“富貴如龍,遊盡五湖四海”,一個人有錢有地位像一條龍一樣,非常自由,遊盡五湖四海,這是富貴的重要;“貧窮如虎,驚散九族六親”,一個人窮了像老虎一樣,親戚朋友看到都害怕,認為是來揩油的。

另一副對子說:“打我不痛,罵我不痛,窮措大(現在叫窮小子)肝腸最痛。哭臉好看,笑臉好看,田舍翁(現在叫有錢人)面目難看。” 活了幾十年後,對人間事閱歷多了,回頭再想這兩副聯語,的確是世間的淋漓寫照。

我父親常常告訴我,“孩子啊!小心節省,一文錢逼死英雄漢啊”,一塊錢會逼死你,最難是一塊錢。所以我常常引用古人的詩,“美人賣笑千金易”,現在老闆有了錢,到外面亂來,包二奶,討姨太太,撒手千金萬金,多容易!“壯士窮途一飯難”,一個了不起的人才,窮途末路,飯都沒得吃。這些都是我從小受的教育,深知這個道理。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

你看我們那個時候的人格教育,家裡書房裡貼了一張紙,畫了線條,有一百個框框,有些是三十個框框,一張一張放在上面,叫什麼?“功過格”。每天自己讀完書了,爸爸坐在後面說:想一想,有沒有錯?自己想想:有,拿起黑筆來在框框裡點個黑點。有什麼好事嗎?有,某某人沒有橘子吃,我送一個橘子給他,在框裡點個紅點,算一件好事。每天的思想行為,好的點紅的,壞的點黑的,給自己看,這個叫功過格,我們是這樣來的。

*****

我們以前讀書,你們現在沒有看到過,叫唸書,出聲地朗讀吟誦出來,回到書房裡拿到書,每個文章有音韻,像唱歌,這個叫讀書,叫書聲琅琅然,會讀得很開心,記憶很深刻。像我小時候坐在書房裡,我父親悄悄從樓下上來,聽到我在唸書,不錯,然後告訴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

告訴我夜裡不要貪睡覺。

《漫談中國文化》

------------

因為我小的時候喜歡練武功,自己關在書房,沒有老師,偷偷地叫人到上海買了許多武術的書,現在都沒有了。當時那些書都有插圖,古的著作,大約二十世紀的初期吧,很了不起。我就在樓上書房裡自己按照圖案練武功,想作俠客。有一天讀完了書,照那個圖案,一跳掛在樑上,兩個腿倒轉來勾著,好像俠客飛簷走壁。忽然一下掉到地上,蹦的一聲,我父親在樓下聽到,上來問:“出了什麼事啊?”就看我倒在地上。

“哦,你在練武功啊?”看了挺心疼,唉!我也叫不出來,只流眼淚,父親拉個椅子坐下等我。這是醫學了,尤其老年人、小孩子,跌倒了,他沒有哭出來不要去抱,也不要扶他,跌倒馬上去扶起來就受傷了。注意哦,你們將來做了父母,一定要知道這個常識。老年人更要注意,跌倒了,你還給他拍背,這樣一來,會死人的。這都是醫學的道理。

所以我父親當時,也不來扶我,看我動了一下,才伸一隻手把我拉起來。他

說你要練武功,不是這樣的,書上學不會的。然後他把穿的長袍一解開,就比給我看,喲!原來我父親武功很高啊!他打得很好啊!但是中國的教育是“易子而教”,自己的兒女不自己教,交給朋友,請他教。如果不易子而教,是會有問題的啊。所以作父母不要把孩子盯得太緊,易子而教才好。

後來,父親給我找一個老師林伯伯,是當地的名醫。這個林伯伯不教人,我不曉得他武功那麼高。他穿個長袍,走出藥店是個白面書生。他不肯教人,我父親找他,沒有辦法,只好夜裡來教我。我父親還叫鄰居的孩子四五個,陪我一起練武。

林伯伯說,你學這個幹什麼啊?現在你武功再高,抵不住一顆子彈。練身體可以,最好學醫。然後跟我講范仲淹的話,年輕人立志,“不為良相,即為良醫。”這是范仲淹年輕的立志,不做一個治世的宰相,就做醫生。出將入相跟做一個名醫,功德是一樣的。所以父親說,你曉得吧,范仲淹說的,“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你讀醫書吧!我講這個故事,是因為差不多連著幾個月,我就讀《黃帝內經》了;這跟當時年紀輕是有關係的。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

我小的時候,父親告訴我:“仗劍需交天下士,黃金多買百城書。”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識、有學問、有道德的朋友;有錢了,要多買書,多讀書。我在小的時候,父親告誡我兩副語體的對聯說:“富貴如龍,遊盡五湖四海。貧窮如虎,驚散九族六親。”另一副說:“打我不痛,罵我不痛,窮措大(現在叫窮小子)肝腸最痛。哭臉好看,笑臉好看,田舍翁(現在叫有錢人)面目難看。” 活了幾十年後,對人間事閱歷多了,回頭再想這副聯語,的確是世間的淋漓寫照。

我家裡信佛,我的祖母、父親、母親都信。同時家中自明、清以來,一直有間家廟,族中每一代總有一個人出家到這個廟子當和尚,一切生活所需都由我們這一家族供養,過去還出過三個得道的聖僧。我父親除了供養這間家廟,其他時常有別的尼姑、道士來化緣,也都高高興興地和他們佈施結緣。可是奇怪得很,我們家的門口,卻又貼了一張——“僧道無緣”的信條。你說有趣不有趣?

其實,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一種特殊現象。平常讀書人講的是孔夫子、孟夫子的倫常之道,反對佛教、道教出世間法的做法,因此便有人在自家門口貼一張“僧道無緣”的紙條,表明是儒者的立場,和尚道士到了門口一看,自然曉得這一家免談,自動走開。以前在大陸上有句土話:“和尚進門,不要錢,就要人。”,要錢是化緣,要人是把你家孩子帶去出家,這個划不來,一般家庭都怕。可是我家的情況很特別,雖然門口也有這麼一張,和尚、尼姑、道士照舊來化緣,這很有意思,因為他們知道這一戶人家肯佈施,不會拒絕。事實上,中國所謂儒家的知識份子,儘管表面不贊成佛教道教,但是骨子裡往往免不了對於這二家形而上學的嚮往。

我們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這孝道文化從那裡來?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會來,古代維繫這大家庭社會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還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書籍,叫做《孝經》,作為孝道的典範。這本書現在大家很少看,像我們老一輩的,在小時候便已經讀得很熟了。記得1947年我回到家裡,父親聽說我研究佛學,研究得還不錯,要我講一點佛經給鄉人聽,他也要參加,我說千萬不要,

因為我們家孩子,長到幾十歲,從外面回家,看到父母親都會趕緊跪下來磕頭。父母親坐在旁邊時,孩子不敢隨便坐。我父親講話很威嚴,我聽他講話有時還會畏懼,畏懼並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很自然誠懇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裡的客人不少,因為我那時有點小名聲,常常有人來找我談話。每當我父親走過來,我一定馬上站起來聽父親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說,你長大了,以後不必這樣守禮,馬虎一點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是因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響的關係。我父親要我講佛經,他也要聽,我說您不能來,您來了我就講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我對父親說,您真要來,那我講《孝經》好了,父親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講這個?我說現在的青年不得了,家鄉的子弟們先要懂一點《孝經》,不然學個什麼佛?!我父親想想,也認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鄉曾經講過一次《孝經》。《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

《南懷瑾講演錄》《孟子旁通》《佛教的孝道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