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爲什麼這麼好?五分鐘讀懂「明前茶」

每到茶季就能經常聽見“明前茶”,明前茶是什麼?它有什麼來歷?為什麼在茶行業受到如此推崇?在這篇小推文中,將解開你的疑惑。

“明前茶”是什麼?

或許你會認為明前茶就是清明前採摘、製作的茶。其實不然,明前茶是我國長江流域江南茶區按節氣對不同階段春茶的稱呼,主要的品類是綠茶及少量的紅茶,而像大紅袍、普洱等不存在“明前茶”一稱。我國產茶區域的分佈,根據氣候差異可分為:

西南茶區——貴州、雲南、四川等

華南茶區——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

江北茶區——河南、陝西、甘肅、山東等

江南茶區——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

其中江南茶區為我國茶葉的主產區,年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2/3,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一些中國傳統名茶都產自這個區域。

明前茶为什么这么好?五分钟读懂“明前茶”

根據茶葉產地對應的產區,我們可以很容易辨別明前茶,明前茶主要產區是江南茶區。而來自於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海南等地區的春茶雖然是清明節前採製,也不能稱之為明前茶。因為西南茶區和華南茶區的大部分區域地處中國南部,開春氣溫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中國傳統春節時就已經開始採茶,待到清明時,採摘茶葉已近兩個月。而江北茶區由於氣候原因如河南、山東等地往往在清明節後才開始採製,因此也無所謂明前茶。

“明前茶”的來歷

傳說中飲茶是神農氏的發明,有明確文字記載的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從西漢開始,若從史家推測與考古學的成果來看,中國人約從周秦時期開始飲茶。

茶中最受推崇的明前茶,其歷史大約始於魏晉時期。自出現後,逐漸聚集了茶文化中多種符號,成為宗教、政治、經濟、道德、養生、趣味休閒等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從其出現開始,明前茶的消費就不是一個完全基於茶葉品質的消費,而是對於符號的消費。

漢晉至南北朝期間,茶剛剛被人們發現,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茶被人們賦予了養生、神異、風雅、養廉等符號。唐代,明前茶的概念開始清晰,並且成為清明祭祀的供品,因此又有了敬神、尊上的符號。清明宴後,皇帝以茶賞賜大臣。民間受此影響,文人雅士們在清明前的三月三修禊宴飲中,用茶代替了酒,使明前茶又增添了審美符號。宋代,鬥茶成為風氣,而最高等級的進貢給皇家的龍鳳團茶,使得明前茶又多了奢華的符號。

“明前茶”的提出

明前茶为什么这么好?五分钟读懂“明前茶”

《茶經》中說:“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這三個月中,對於茶葉生產來說,有四個重要的節氣———立春、春分、清明、穀雨。不同用途、不同地區採茶的時間不一樣。唐代,人們普遍認為採製時間越早,茶的質量越好。春雷發聲當在二月仲春之時。《舊唐書·文宗本紀》:“太和七年春正月......吳蜀貢新茶,皆於冬中作法為之,上務恭儉,不欲逆其物性,詔所供新茶,宜於立春後造。”正常情況下,吳蜀地區的茶樹在春天時還沒芽,但為了討好皇帝,地方官通過園藝技術的改進,居然在正月裡就把新茶放到了皇帝的面前,結果被唐文宗以逆物性的理由給否定了。由於是皇帝說貢茶“宜於立春後造”,所以,立春就成為明前茶採製時間的上限,而下限當然就是三月三了。但在這段時間裡,立春後春分前採製的茶稱為社前茶,春分至清明之間生產的才是真正的明前茶。

唐代與“明前茶”地位的上升

明前茶在漢晉時期,只是有質量上的地位,但到了唐朝,明前茶的地位迅速上升。

明前茶地位的上升主要應是受祭祀的影響。茶用於祭祀的歷史比較早,但對茶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的應是南齊武帝的那道詔書。《南齊書·武帝本紀》載: “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荼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齊武帝是一個崇信佛教的皇帝,他的本意不是出於對茶的推崇,但客觀上提升了茶在生活中的地位。從此以後,茶就成為宗廟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祭品。

唐代清明貢茶的主要生產基地在宜興,從路程上看,立春後採茶、製茶,一路舟車送到長安,正好可以趕上清明的祭祀活動。李郢的《茶山貢焙歌》: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極清明宴”,很明確地說春貢是為了趕上清明宴,而這清明宴與清明祭祀是直接相關的。史書中,唐宋之際的春貢大多在清明之前就要送到京城。在這樣的氛圍中,清明成為茶葉生產中一個帶有特異功能的日子,因為祭祀與貢茶的關係,明前茶比普通的茶葉又多了一個奢華的符號。而到了唐朝中後期,對於明前茶的崇尚更是全方位的。

明前茶为什么这么好?五分钟读懂“明前茶”

“明前茶”的優點

外在優點:

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季,茶樹體內的養分得到充分積累,加上春季氣溫低,茶樹生長速度緩慢,因此,發芽數量多、芽密且壯、嫩度好、葉張厚。

而且春茶期間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藥,茶葉無汙染。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所以,眾多高級名綠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等等,均採製春茶前期,尤其是明前採製的茶葉,更是名優茶中的極品。

內在優點:

趕在明前製成的茶葉內含物豐富,水浸出物含量高,葉綠素含量也高,尤其是葉綠素含量較高,因此製成的綠茶色澤綠潤,沖泡後如片片竹葉,視覺觀賞效果好。而且,明前茶中氨基酸的含量相對於雨後茶更高,一些具有清香或熟慄香的揮發性成分含量較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對較低,使得茶葉入口香高而味醇。

明前茶为什么这么好?五分钟读懂“明前茶”

“明前茶”怎麼泡

喝春茶並不是越新越好,剛炒制好的明前茶最好不要馬上喝。新茶一般帶有“火”味,如果馬上衝泡,喝了過後嗓子會發幹,而且味道也不鮮美,因此先放上一到兩個星期,味道會更好。另外,新炒制的茶葉中還殘留水分,不利於保存。經過適當的存放,不僅可以去掉“火”味,而且還可以降低幹茶的水分。

沖泡明前茶的水不要用沸水,由於明前茶都比較細嫩,一般以80度左右為宜。茶葉愈嫩、愈綠,沖泡水溫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才能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中營養成分不易被破壞。

最好選用玻璃杯沖泡。明前茶不僅要求湯綠,味鮮,香氣馥郁,而且還要求形美,龍井茶的幹茶外形要扁、平、直,碧螺春幹茶外形要“捲曲成螺”。沖泡之後,茶的芽葉在玻璃杯中慢慢舒展開來,上下漂浮,也是一種特殊的享受。若擔心水溫不好控制,可以先把沸水倒進一個杯中,然後再倒進茶杯中沖泡,這樣就可控制水溫了。而明前碧螺春茶,還應先沖水,再投茶。

理性面對“明前茶”

社會上對“明前茶”的推崇,其抽象概念大於實用價值,審美意義大於飲用價值,喝茶者的虛榮心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明前茶”的數量少且珍貴,能夠喝上往往是有身份、有品位的象徵。

其實,茶樹由於受氣候、品種以及栽培管理條件的影響,每年茶葉的開採時間是不一致的。大體說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南北開採時間相差3-4個月。氣溫高的茶園可能在清明前就已經採過2-3次了,但有些海拔較高,茶園靠北的地方,過了清明節,還一次都沒有開採過。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區,甚至同一塊茶園,由於海拔高度和水肥管理的差異不同,採摘的時間也可能會相差5-20天。

所以說,買茶時不能單憑茶葉採摘的季節來判斷茶葉的好壞。

明前茶为什么这么好?五分钟读懂“明前茶”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雨前茶”。與“明前茶”一樣,“雨前茶”也是針對江南茶區的茶葉。 “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於生長時氣溫較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非常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也有“明前茶耐看,雨前茶耐喝”一說。而且相較於“明前茶”昂貴的價格以及因稀缺易出現真假摻賣的情況,若只是單純喜愛品茗,不妨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雨前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