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一個人的時光

我們去了莎士比亞書店,我買了四本英文書,然後走到旁邊書店旗下的咖啡館,屋裡人滿,我們打包帶走了果汁和甜點,走到旁邊的街心花園繼續聊天。

天藍得不像話,我們聊的全都是些現實生活問題,夾雜著對過去的回憶。比如感慨當初我們一起寫作的人大部分已經不再寫了,而堅持下來的少數則得到了我們一致的讚美——僅僅是從精神上而言。

Z的生活肯定是忙碌且單調的。忙碌是因為他每天都寫大量的文字,風雨無阻,他甚至給我講了幾個故事來證明,比如在出租車上用手機寫,比如看完一半電影立刻跑出去接著寫。單調是相對於國內曾經熱鬧的生活。後者是任何一個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直聊到該吃晚飯了,Z帶我去了一家很有名的拉麵館,去的時候還沒有開門,當我們逛了一圈商店回來以後,發現已經排起了長隊。這從側面也說明了巴黎人對吃的精到,他們跟中國人一樣,願意在吃的上面花時間和精力。拉麵沒有讓我失望,屋裡的裝修也讓我如置身於異國他鄉。結帳時,亞裔男服務員跟我聊天,問我從哪裡來,我說北京。他立刻用中文說“謝謝”。我說你是日本人嗎?他說我是韓國人。這種對話經典得有些搞笑,有太多次,我在國外,對方問我“你是日本人嗎”,沒想到這次我也問了同樣的問題。

在巴黎一個人的時光

後來,在13區的法國西南菜館對面,我發現了一家看著挺古樸的咖啡館,進來打算喝一杯,以打發飯館沒開門之前的時間。果然這裡特別樸實、家常,一杯咖啡才兩塊五,不貴,特別便宜。我管吧檯服務生借了一支筆,得以記錄一下我的思維。

我坐在窗邊,一扇大玻璃窗正對著馬路,是條窄街。

坐在路邊的顧客正在抽菸。春天來了。我喜歡這個區、這個地帶。混雜。讓我想到唐人街,紐約下城。不是那麼金光閃閃的巴黎。是更平民化的、更日常生活的、有著苦痛掙扎的巴黎。如果有時間如果幸運可以在巴黎停留一段時間,住一段時間,我會選擇這裡。不必看那麼多遊客,也不必天天被名勝古蹟包圍,更不用時刻緊繃告誡自己要“優雅”。這裡就是紐約和巴黎的混合體,從精神上來說。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願意再湊合。尤其在旅行時,我希望每頓飯都去應該去的地方,每個瞬間都是充實的、有啟發的、有意義的。如果不是每個瞬間,那至少每天都要有一段時間如此。它會讓我感謝生活,覺得沒有浪費、沒有白活。

正因為此,我不願隨意打發這個即將離開巴黎前的中午和午間時光。隨便找一家餐廳吃不怎麼樣的飯,也是要花時間和錢的。並且之後並不會很愉快,僅僅是為了吃而吃,為了生存而生存。

如果一個人邊走邊看,如果有更多的時間,肯定會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買,只是漫步,累了為止……路過一個小花店,其中白色罌粟和淡綠色康乃馨的花束吸引了我的目光,很美,也很貴。我正駐足觀賞,主人走過來打招呼:“Bonjour, madame.”是位華裔。我趕緊回話:“Bonjour.”風有點大,我裹緊風衣。

坐在餐廳裡,對面水果店有個小孩子在門口玩,卷卷的頭髮,可愛極了。一下子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在巴黎一個人的時光

一份沙拉,鴨肉、奶酪、西紅柿、沙拉葉子。配一杯粉紅葡萄酒。

外面寒風呼嘯,兩個老人攙扶著走過來。走近才發現,都是男人。兩個穿得很正式很紳士的老頭。其中一個還是華裔。他們是愛人、密友?不得而知。他們慢慢走過,我沒有多看他們,怕打擾。

此次巴黎之行,給了我很大啟發。我將此寫進了後記。

“在巴黎奧賽博物館,講解員在講到塞尚時說,他影響了畢加索,只是在他生前,他並不知道他的畫作會對立體主義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有些作品在當時並不受重視,但時間最終會給出公正的答案。女講解員說了好幾遍類似的話,她不知道,觀眾里正受著改小說焦慮的我,來到巴黎度假,企盼靈感的來臨,聽聞此言,如得大赦。所以要感謝那些創作者,以及那些欣賞者。”

在巴黎一個人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