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虹飛: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經驗 繼續開拓 「一帶一路」前進

專訪|劉虹飛: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經驗 繼續開拓 “一帶一路”前進

由北方民族大學商學院教授李存林,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一帶一路”國際項目合作促進委員會會長劉虹飛,汕頭大學商學院特聘教授、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博導、吉首大學應用人類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田廣聯合撰寫的《泛市場化探析》英文專著,日前由美國北美商務出版社出版發行。就該書有關的研究內容,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專門採訪了劉虹飛會長。

  • 建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國社會科學網:作為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一帶一路”國際項目合作促進委員會會長,請您就經濟體制改革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關係,向關心的讀者做一些介紹。

劉虹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習近平主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的重大倡議和構想。中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從構想到實踐,已引起世界沿線國家的廣泛共鳴,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理念備受關注,沿線多個國家切實響應參與,與他們各自的發展戰略積極對接。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實際就是經濟體制創新的過程。正常交易得以進行的制度前提是產權,而交易主體進行交易的終極目的也在於產權。因此,明確界定產權是交易的前提和歸宿。

通過深入分析研究,我們發現了泛市場化理論體系的種種問題,明確提出市場機制並非萬能,改革與發展絕不能完全依賴市場化的理論觀點。我們提出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目標,需要對當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反思,糾正了泛市場化思想謬誤及其給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所帶來的危害,同時就如何加強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出了新的戰略構思,特別是關於國家經營與經營國家的理論概念,供決策參考。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目標是積極構建世界經濟新體系,致力於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新格局,實現世界範圍宏大的經濟願景。“一帶一路”建設要求堅持市場運作,既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也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而非完全進行市場化操作。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就得在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對外開放新體系,打造競爭新優勢。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帶一路”成功建設的前提和保障,“一帶一路”成功建設是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的結果和支持,二者相互推動,相互作用。

  • 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社會科學網:習近平主席在多種場合倡導新時代背景下世界和平發展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您認為中國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歷史使命?

劉虹飛:中華民族是人類最早進入文明階段的文明體之一,並且至今沒有中斷過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為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懈奮鬥,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站在新的歷史角度,響亮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鮮明地扛起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國際使命。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再次鄭重宣示:“中國人民將繼續與世界同行、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倡議,與中國共產黨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的奮鬥目標和終極追求一脈相承、高度一致,體現了全球視野、人類情懷的大格局,是普惠世界、造福眾生的大智慧,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確立了人類文明走向的新航標,成為我國新時代外交和國際關係的指南。這同時是中國把握歷史規律和時代潮流,著眼人類共同和長遠利益提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類命運的責任擔當。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是從事“一帶一路”國際項目合作研究的專家,請問從改革開放的角度,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建設,如何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中國的貢獻?

劉虹飛: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妥善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加需要擴大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提升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新引擎,標誌著中國進入全方位開放的新時期,既強調海上合作,也強調陸路聯通,既鼓勵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合作,也積極推動對發展中國家的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是通過新一輪對外開放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舉措,對進一步推進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參與國家共同發展意義重大。“一帶一路”倡議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開啟了中國發展的新徵程,將推動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開啟改革開放新格局:從“開放自己”到“既開放自己也開放別人”,周邊發展中國家成為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從“引進來”轉向“走出去”,“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以開放促改革。

前面已經講過,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於4月10日在海南省博鰲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中強調,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同時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佈,中國決定在擴大開放方面採取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第一,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第二,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第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第四,主動擴大進口。如此之大的開放力度,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一帶一路”是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成長之路,不只促進交通、能源、信息等基本設施的互聯互通,對敦促國度和地區間的投資、商業、財富相助等也會發揮重要作用。我們走向“一帶一路”,必須讓我們優秀的企業積極創新“走出去”的產業模式,打造“走出去”產業集群。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應藉助開放的浪潮,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將已取得卓越功績的中國展現給世界,讓世界瞭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原標題: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經驗 繼續開拓前進——專訪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一帶一路”國際項目合作促進委員會會長劉虹飛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