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鏞談書法的風格與取法

王鏞談書法的風格與取法

個性風格強烈,有創意,變化多,這樣當然好。但這樣的作品給後人取法也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對於這種風格特強烈的,還有更嚴重的,像金冬心的漆書,確實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東西一學就容易像,作為一段時間內的研究可以,但是要帶到自己的創作中去,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關鍵在於學些什麼東西,是學習他哪些方面,你全盤接收是不太高明的。而且跟你自己的情況也千差萬別。到底學習他什麼東西,腦子裡一定要清楚。這樣的研究最後才有意義。比如祝枝山學黃庭堅的草書,把黃字很多的長線條變成短線條去處理,這是很聰明的做法。

王鏞談書法的風格與取法

關於字形和用筆在藝術風格中所起的作用,我認為大筆寫小字或小筆寫大字,我都會用,但更喜歡後者,這種用筆方式其實古今都有,也許你沒注意。我是從李可染先生那裡得到啟發的,李先生畫山水、畫牛、寫字都如此。古代如懷素的《自敘帖》,你認真分析會發現,他用的筆一定很小,多處點畫都用到筆根了,很有力度。成熟的書法風格當然包含獨特的字形和用筆,同時也具有適合這種字形和用筆的章法。

有人說,八大書法是以簡馭繁,我的書法是以繁馭簡。以繁馭簡,是有點這個意思。我好長一段時間還是在追求將很多矛盾同時處理好,不管從用筆還是從章法。八大從相反的思路來做也是非常成功的,藝術就是這樣,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或流程,有很多的因素會左右你的成敗。就像你前面提出的問題,有的人前些年寫得挺好的,為什麼現在反而寫不好了,就是因為影響的因素太多了。

王鏞談書法的風格與取法

我七歲時初習字,顏、柳、歐都學過,更喜歡顏。

那時談不上有多少理解,隨著年齡大了,對顏也更推崇。歐古板至極,故行書不足觀。柳的行書勉強,顏的行書則達到很高境界。《祭侄稿》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如果第二指的是時間順序,還可以接受。但從藝術水準來說,已遠超“第一行書”|《且二亭序》。當然這兩件作品不是一個時代的東西,也沒有可比性。

顏魯公《爭坐位》篆籀氣息濃郁,我的行書也有這種意味,我很喜歡顏魯公的幾件行書作品,也認真臨過。摩崖簡帛,古代無名氏書法,充滿原始、質樸、粗率及生命蓬勃之美,我的書法追求有直覺的選擇,也有理性的分析,更有清醒的取捨。先有選擇是不行的。我也見過不少朋友寫這類東西,但一看就知道他還不懂其中的美妙所在,人云亦云,聽人說這種東西也好,就動手了。能欣賞一種你原先看不懂的美,是需要學習、分析、認識進而轉變觀念的。先要解決腦子裡的問題,才談得上選擇,然後動手,之後還有認識深刻的程度問題,才能不斷進展。

王鏞談書法的風格與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