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伍擁軍:父親與他的和諧山村

散文丨伍拥军:父亲与他的和谐山村

父親與他的和諧山村

文/伍擁軍

又是一年父親節。

微信上鋪天蓋地的“父親”字眼,讓我再次想起了先父和他領導了30多年的小山村。

我還小時父親就離世了,關於他的記憶並不太清晰。但我清楚記得,先父曾無意中說過,在他任村支書的這一輩子,村裡沒有出一個“坐牢”的人。

回頭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

先父和村民們是怎麼創造這一奇蹟的?探究的思緒,把我帶回了山村的記憶。

記憶從一個神話故事開啟。

老家在安化山間的一處小盆地,我出生於盆地邊緣的山上農家。

傳說,從前山下比較富裕,有個惡少仗著家勢橫行鄉里。有次欲將山上一個漂亮姑娘據為己有,姑娘不從。於是,帶人搶走了姑娘。這一幕,被在山上一個黃姓獵手看到。獵手盛怒之下,一箭將其射死。山民是不允許外人埋葬到自己山裡的。惡少死後,家人卻強行將屍體埋到了山頂。葬後不久,老天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聲巨雷將墳頭炸開了花。後來,獵手射箭的山頭被稱作“黃鎮箭”,雷炸墳墓之處被叫做“雷打墳”。這兩片區域劃為一個村---黃鎮村,也就是我的老家——先父曾領導的村子。

我們是從小聽著這個故事長大的。因果報應,是山裡人教育子女最多的理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小夥伴受到欺負,也常這樣回應,往往能得到一種阿Q式的心理平衡,而使作惡者心存不安。

山村和諧,這個正義的神話故事應是幫了忙的。

其實,沒人“坐牢”的山村也非絕對寧靜。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對罵吵架是山中常有之事。婦人們坐在山頭對罵,有時一天甚至數天;男人們爭地搶水,往往也是氣勢洶洶。之所以未成大禍,及時有效的民間調解也是重要的原因。

村民之間出現矛盾後,在場的人往往會主動出面勸阻調停,不會不理不睬。如果不理不睬,事後定會受到村民的遣責或排斥。現場調和不好的矛盾,生產隊長或者大隊(後來也叫村)幹部會出面調解。那時,身為村支書的父親常常深夜而歸,大都在調處村民之間的矛盾。矛盾不出村、不過夜,防止了矛盾的激發與擴大,也就難以產生“坐牢”之級的衝突。

現在想來,民間調解其實比法院裁決更能維護社會和諧。法院只能就事論事,依法處事,而民間調解會顧及更多的方面,甚至把這次的“理”算到以後或此前來補償或平衡。而且,民間調解者往往具有高超的調解技巧與威信,像我的父親,能夠考慮矛盾雙方的真正需求,有時還把自己直接擺入事件之中,效果比法院調解或裁決要好。

現代人崇尚法治,推行法治,可又怎能忽視傳統的宗教思想及原始的爭端解決機制在構建社會和諧中的重大作用呢?

父親肯定不會知道他們深夜調解所存在的司法意義。但沒有人坐牢,這就足夠了。

散文丨伍拥军:父亲与他的和谐山村

來源丨紅網

關注家鄉發展 支持家鄉建設

安化縣大福鎮人民政府運營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