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我」的一道坎

孤獨,是“我”的一道坎 | 心理諮詢

請圖文 | 心之愛 (本訂閱號第299篇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孤獨,是“我”的一道坎 | 心理諮詢

“我媽說,希望我做一隻自由自在飛舞的蝴蝶。可是,長這麼大,我沒有任何自由的感覺。我不想做個好人,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換回一個‘好’字,這太累了!”

舞蝶不停轉動著自己的雙手,說出了自己好久不敢說的話。

“可是,不做一個好人,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這意味著,我們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迎接外在的評論。有時候,我又特別害怕失去。怕如果我真的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理會別人的看法,就沒有人理解我,有可能我要孤獨終生。孤獨,是一個很恐怖的詞語。因為,我需要安全感。”

說到這裡,舞蝶打了一個寒顫。“孤獨”二字帶來的寒意,同樣也在我的內心湧動著。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人是反孤獨的動物。”為了避免自己孤獨,我們發展出重要的交往關係,而我們最初的自我認識,也是從這些交往關係中產生。然而當“我”在避免孤獨中發展受限,“我”該怎麼辦呢?避免孤獨,停滯不前?還是,為了萬千種可能的“我”,與孤獨一搏?

顯然,此時此刻的舞蝶,是遇到了這樣的麻煩。這次我打算以講故事的方式幫助舞蝶看到自己的內在:

很久很久以前,“我”這個東西是沒有的。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小傢伙,躲在媽媽的子宮裡,經歷十月懷胎的辛苦,小傢伙呱呱墜地。在小傢伙的眼裡,他/她與媽媽,是自然地連接體。所以,當他/她餓的時候,必須要第一時間吃奶,當他/她渴的時候,必須要第一時間喝水……直到有一天,他/她學會了說“我來”,那個“我”才開始朦朧的存在。但“我”的邊界並不是很清晰。因為有時候,小傢伙依然會把“我”說成“你”,當他/她不想讓媽媽吃飯、睡覺、上廁所的時候,依然說著:媽媽不吃飯,媽媽不睡覺,媽媽不上廁所之類的話。再長大一點兒,小傢伙才逐漸地分清楚一個事實:原來,我和媽媽,是兩個不同的人。這一時刻,從生理上,“我”與她劃清了界限。同時卻又因為能力的限制,“我”不得不依賴於媽媽生存下來。但是,“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好奇。對於“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小孩子具有非常濃郁的熱情。當有人為“我”點贊時,“我”會付出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做得更好,以獲得更多的贊。當有人否定“我”時,“我”會衝破一切阻力尋找證據,以證明“我”不是這樣的,其實“我”可以做得更好。

對於這個時候對“我”的探索,著名心理學家奧蘇泊爾將之歸因為

附屬內驅力。“我”做得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贏得別人的點贊,是為了取悅他人,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肯定而來。這些是童年期發生的事情。

孤獨,是“我”的一道坎 | 心理諮詢

對於“我”,童年期之後,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到了青春期,我們要經歷情緒的大起大落,體驗為人深深地痛苦和孤獨,去追尋“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話題,這個時期,我們需要做的是,把“他人眼中的我”和“我”自己想要的“我”統一起來,以使自己的人格更穩定,使得自己更堅定。這也是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中所說的青春期的主要任務:

自我整合和統一。到中年期,對於“我”,同樣有更重要的任務等待……

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人的“我”沒有很好地度過青春期,只停留在童年期的階段。“我”做所有的事情,是為了追尋別人口中的一聲好。誇讚和肯定,對“我”來說,太過重要。翻開我們的朋友圈,當我們去特別關注某一個人的髮圈時,我們就看到了他/她的“我”。比如,你的朋友,每當在國外買來一件東西,都要搬到網上曬一曬,通過讓別人點贊來滿足自己內心“我”的需求。那彷彿在說:“看吧!我和你們不一樣。我用的是國外名牌,我是一個追求生活質量的人”諸如此類等等。而有的人,熱衷於曬自己做了什麼,今天去哪裡搞活動“我”做了什麼,明天去哪裡聚會“我”又做了什麼,內容豐富多樣,核心卻不過是圍著“我”轉,通俗地話說,有一種人,是在刷自己的存在感。有的人,明明自己已經很累,卻安排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直至自己精疲力盡。為什麼不顧及自己的感受呢?因為對他們來說,還有一些東西,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那就是“我”在大家眼裡,是最能幹的,最聰明的,沒有事情能難倒我。這樣做,有錯嗎?沒有錯!只是,他們的“我”與生理年齡的“我”並不相稱。

這樣的發展停滯,一定程度上與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還有一部分,來自於我們內心深深地逃避和恐懼。然而,當我們不能面對衝突的這個部分,“我”與生理年齡的“我”就會越來越遠,但是,這兩個“我”卻又永遠不能分開,所以離得遠就會有皮肉分離、撕扯的痛感,除非,“我”讓自己瘋掉,不想體驗這種感覺。可是,“瘋”也是一種本領,不是所有的人,想瘋就能瘋。

孤獨,是“我”的一道坎 | 心理諮詢

當我們感受到被撕扯又沒有辦法瘋掉時,其實是“我”並沒有放棄自己。他/她想請求你,再深入地探索“我”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把“我”進行很好地統一。在自我的成長上,孤獨是其中的一站。只要我們承認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與他人並不一樣,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認知,那麼孤獨,是必須要體驗的。我想,馮友蘭先生在說“人是反孤獨”的這句話時,並不是有意誤導我們遠離孤獨。相反,只有體驗了不被理解的孤獨,也只有在孤獨中靜思發展,我們才知道孤獨的滋味到底是什麼樣子。更何況,孤獨,我們是逃不掉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他坐在我面前,聽我講話。我看到他很認真地聽著,他也說自己聽懂了。但是,我覺得,他的人在我面前,他聽懂的僅僅是自己想懂得那個部分。”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是因為這個世界冷漠沒有溫度,而是因為,我們的認知侷限在自己的領域,我們各自,都想照顧著自己的感受。難道這不是成長的常態嗎?

孤獨,是“我”的一道坎 | 心理諮詢

孤獨之後,“我”會成為什麼樣子?

“我”很好奇,也很期待……

——————————————

心之愛 | 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分享 轉載請聯繫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