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江西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故居史话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大诗人,吉水县黄桥湴塘村人。如今的湴塘村东西长四五里,纵深有一二里,占地面积近2平方公里。依据湴塘村《忠节杨氏总谱》的记载,考察村内地形以及古代建筑,杨万里故居是村中央的父子侯第。缘由有:

早在南宋初,杨芾、杨万里父子为栖身,曾在家乡新建普通茅屋三间,因没有门榧,杨芾向族叔杨杞借一门榧,杨杞随即吟作一首《绝句》述说此事,诗曰:

三间茅屋独家村,风雨萧萧可断魂。

旧日相如犹有壁,如今无壁更无门。

该诗因被杨万里《诚斋诗话》收录才得以传世,此后杨万里祖孙“三世不修葺”,一直住在这三间茅屋里。

1236年,杨长孺去世,因他与父亲杨万里均被朝廷封侯,宋理宗御赐其子孙在故居东面建父子侯第纪念。若干年后,湴塘村民以此兼用于祭祀。父子侯第坐北朝南,北倚仙人仙掌山麓,南面50米处是三口大水塘并排相连,再前方100米处有南溪水蜿蜒流过,东西两侧均为民居。古代,它的东南、西北80米处各有一口大水塘,20世纪80年代因村民建房需要被填没。

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江西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故居史话

父子候第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两部分组成,正南面是一座高6米的牌楼,上方悬挂着御赐的“父子候第”横匾,匾额左端书有“宋理宗端平三年御赐”字样。牌楼的前后方各有一块宽阔的空地,牌楼北面是圣厅厦。众所周知,历代湴塘村人能够被称为“圣”的,自然是杨万里才有资格。村民口语中,“厦”与“下”字谐音,故又称为圣厅下,兼指屋内、屋里之意,如祭祀杨存的中奉第之集庆堂俗称为房下,祭祀杨必进的益谦堂俗称为官厅下。圣厅厦是由前宇、正厅和后宇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今天的父子候第牌楼是2010年重建,圣厅厦的前宇和正厅是清代时留下的建筑,后宇则是明末时留下的建筑。

古代的侯并不是官位,而是爵位,是一种荣誉。封侯对象一般是对功劳很大,但又不是皇室血统,不能封为王的官员。如果被封为侯爵,政治上享有与王一样的地位。考察宋代的封爵制度,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级,侯爵为三品官。那么,杨万里父子是何时被封侯的?

1204年正月,退休家居的杨万里被朝廷封为庐陵郡开国侯,李大异为此作《庐陵郡侯告词》,说:“杨万里地负海涵之学,日光玉洁之文,皋陶陈谟底三朝之伟绩,祁告老,垂百世之清规……可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1206年五月初八,杨万里去世前曾写下遗文:“吾年八秩,吾官三品,吾爵通侯,子孙满前,吾复何憾?老而不死,恶况难堪。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狼子野心,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不免逃逸,今日遂行,书此为别。”从这段文字中得知,杨万里去世前确实被朝廷封侯。杨长孺撰写的《诚斋杨公墓志》也说:“上闻,诏赠四官,且诏曰定谥。太常议以刚大之气,始终一节,谥法‘道德博闻曰文,能固所守曰节’,故谥公曰‘文节’。赠光禄大夫,特奉庐陵郡开国侯。”

杨长孺是否也被封侯呢?据《宋元学案》卷44载:“杨长孺,字伯大,诚斋长子,号东山。以父荫守湖州,弹压豪贵,治声赫然,郡之士相与肖像,祠于学宫。擢经略广东,以己俸代下户输租,迁福建安抚使。真西山入相,宁宗问当今廉吏,以先生对。端平间,加集英殿修撰。”文中对杨长孺的品德操守、为人为官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又据《宋史翼》卷22说:杨长孺“寻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年八十封庐陵侯,赠大中大夫,谥文惠”。此外,湴塘村《忠节杨氏总谱》之《延宗公派总图》载:杨长孺“官至敷文阁学士,加集英殿修撰、尚书,守中大夫、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谥‘文惠’”。阅读这些史料可知,1236年,杨长孺去世后也被朝廷赐封为庐陵侯。

明代,状元罗洪先曾到湴塘村父子侯第、杨氏忠节总祠内拜谒杨万里父子牌位,感于父子俩的感人事迹,又见到忠节祠前东南方杨万里亲手栽种的罗汉松已长得挺拔葱郁,睹物思人,特意吟作《忠节祠前,诚斋先生手植罗汉松》一诗,曰:

移根自祗苑,遗爱为诚斋。

曾借琴书润,犹当俎豆阶。

地灵人自美,风古色逾佳。

剪伐宁须戒,伊人众所怀。

注:作者为杨巴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