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成就福田好故事|於愛成

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成就福田好故事|於愛成

《福田好故事》

【第二屆《福田好故事》】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成就福田好故事

文|於愛成

放在我們面前的《福田好故事》第二輯,選題明確,寫的是人物故事,而且是文化創客的創業和文教衛等領域人物的感人故事;主題集中,重在表現所寫人物的奮鬥歷程、美德情懷;創作團隊齊整,從資深作家祁念曾、王振文、蔡秀文、黃萍,到享譽當今文壇的秦錦屏、卡雅、安小橙,再到活躍在深圳乃至廣東文壇各具特色的楊勤良、謝言、魏先和、李玉、甘利英、梁衛平、梅淑蘭、楊點墨、柏華、詹雪蓮、溫秋圓,鄭麗黎、汪仕林、劉良龍、張旭、賴海京、席笛海、杜勁松、譚妙蓉、韓文嘉、管啟富、胡文紅、項鴻儒、龔碧豔等等,都參加到了《福田好故事》的創作當中;意義指向明確,就是通過故事弘揚傳遞拼搏向上、樂觀進取、愛與關懷、追求夢想的深圳精神;在文學性或者藝術性上,也在第一輯《福田好故事》的基礎上,有了較大提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在我看來,講好福田故事,最關鍵的就是這一點:故事怎麼講,講得怎麼樣?

聽故事、講故事,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性的必須,是人類共同體得以建立的核心密碼,是集體無意識的基因圖譜。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故事?

什麼是故事?當我們說到故事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情節?人物?場景?都對,也都不對。其實,故事何為,可歸納為一句話,故事就是事件。“故事就是事件”是敘事學多年研究的成果,這已經是一種共識。當我們說故事就是事件,就很容易找到寫故事的入口,講故事就是講事件。

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成就福田好故事|於愛成

於愛成

事件由行動組成,人物只要行動了,故事就會發生。事件由行動組成,同時,“‘事件’也意味著變化”。沒有引起變化的事件,或者發生了一系列事件之後, 故事依舊沒有發生變化,這種事件就不是有效事件。所謂有效事件?就是主人公經歷了一系列行動之後,他自己的內在的或者外在的屬性發生了改變。或者說關於這個故事的控制因素有所交待,導致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認識有所改變,這才是有效事件。

一般來說事件的外在狀況發生改變與內在情感的變化保持著密切關聯,好故事的事件都會引起內在情感與認識的變化。沒有引起價值觀變化的事件,說明發生的這些事情沒有觸及到人物的靈魂,這些事件的發生也是白白髮生的。這樣講出來的故事,也不會是好故事。

故事有“三線”:情節線、情感線、思想線,如果這三個線同時在走,互相解釋,而且相互支持的話,那麼我們說這個故事大體上成立了。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講好一個故事需要講得有趣有味,寓教於樂,這主要取決於故事戲劇性的發掘。戲劇性的來源有多種,人物與事件的反差、慾望與結果的反差、行為與環境的反差、意義與行為的反差,等等,都可以營造戲劇性。

在這部《福田好故事》當中,我們看到為了寫好故事,各位作家各顯神通,施展各自的優勢,對所寫人物進行了精彩紛呈的故事敘述。也呈現了福田作家們對講述故事的過人本領。

在通過戲劇性事件書寫故事方面,秦錦屏的兩個作品堪稱典範,頭篇《有匪君子居福田》用戲劇和電影手法,重在寫場景、寫氛圍,活色生香;《那個愛哭的男人笑了》更是使用了反差的手法,把人物的故事壓縮在一個場景中,動作中,通過個性化對話展開豐富的內容。

書寫故事所採用的戲劇性的手段,除了利用反差之外,還有抓住超日常性情節,寫出普通人物的不尋常的行文和觀念;尋找傳奇性,寫出人物獨特的價值等等。這在書中王振文、蔡秀文、卡雅、梅淑蘭、謝言、溫秋圓、韓文嘉、楊點墨、魏先和等所寫篇目中,都有所呈現。

人物故事難寫,因為與新聞中的特稿與報告文學,有時候會難以分別,但一個好故事,總需要有點不同於新聞特稿、不同於報告文學之處,那就是要體現三個特質,即: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這一點,在書中的一部分作品中也有一定反映。部分作家在寫真人真事的基礎上,作品的文學性比較強。有的作家採用口述史的寫法,如甘利英;有的作家讓第一人稱進入了敘事,如楊點墨、謝言;有的作家採用了小說的技法,如秦錦屏、梁衛平;有的作家自覺調動非虛構的典範敘事,有敘述,有描寫,有引語,有背景,設置戲劇性的場景,注重記錄細節,採用多元化視角,綜合使用多種文學修辭等等。這些都是這批作品大都面目各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重要原因,也是作家功力的一種成熟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譚妙蓉、杜勁松、溫秋圓等作家的作品,顯示了很好的文學潛質和才華。

當然了,也還有一定數量的篇什,真實性和意義指向性有餘,但文學性稍遜,作品離故事、尤其是好故事的要求,有一定距離。這就需要在《福田好故事》第三輯中,進行有意識的提前訓練,務求在以後的故事寫作中,有本質性提升。

【本文選自《蓮花山》2017年第4期】

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成就福田好故事|於愛成

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成就福田好故事|於愛成

《蓮花山》2017年第4期

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成就福田好故事|於愛成

於愛成

於愛成,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研究員,文學創作一級。現任深圳市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任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批評委員會副主任。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19屆中青年高研班學員。迄今已出版《深圳,以小說之名》《新文學與舊傳統》《四重變奏》《狂歡季節》等學術專著。在《文藝爭鳴》《南方文壇》《文藝理論與批評》《電影藝術》等核心學術期刊,以及《小說選刊》《文藝報》等報刊發表理論與批評文章多篇。有文章被《新華文摘》等轉載。曾獲第六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第九屆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首屆廣東省青年文學獎等獎項。

真實性、文學性、意義指向成就福田好故事|於愛成

溫馨提示:如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您聯繫編輯處理稿件。請在網上搜索席笛海,記得關注席笛海的今日頭條號。想了解更多優美文章敬請關注嶺南文化頻道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