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鋼筋工程

表現形式:樓板小直徑鋼筋間距、位置難以保證;負彎矩鋼筋位置位移;梁、柱角部主筋保護層厚度偏小;模板拆除後箍筋外漏。

樓板鋼筋防治措施:

設計階段,在滿足結構安全和造價經濟的前提下,應優先選用小直徑三級鋼筋。因為三級鋼筋強度大於一級鋼筋,在施工中不易踩踏。施工階段,澆築砼時應採取措施,在模板上墊上馬凳,鋪上架木板,施工人員在板上操作,不要直接踩踏鋼筋。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樓板負彎矩鋼筋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負彎矩鋼筋防治措施

施工階段:鋼筋綁紮時,應在負彎矩鋼筋下面增設足夠強度的馬凳支撐,在混凝土澆築完畢,抹面時用專用工具隨時將鋼筋上提至準確位置,混凝土終凝前,嚴禁上人踩踏;

梁、柱主筋保護層防治措施

製作梁、柱箍筋時,應嚴格按照設計的截面尺寸加工製作。尤其在箍筋的彎折部位,有效折彎半徑在規範允許的條件下,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彎折半徑,防止彎折過小,導致主筋綁紮時不能緊靠箍筋,而使保護層過大(減小構件截面尺寸)。

主筋保護層厚度指的是最小厚度,但並不是越大越好。

防止柱牆主筋移位的措施見下圖: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模板通病及防治

表現形式:拼縫不嚴,造成砼振搗時出現漏漿,砼表面不平整,出現蜂窩麻面等缺陷。

治理措施:模板在拼裝完成後,由於現在大部分工程均採用木模板,在接縫處粘貼一道透明膠帶是解決漏漿的較好方法,但往往在鋼筋綁紮時,由於鋼筋的拖動,將粘貼的膠帶破壞,反而對混凝土造成不利。

而有效解決此類漏漿問題的最好材料還是在模板拼縫之間採用雙面膠棉,粘貼在板邊,這樣基本會杜絕混凝土澆築漏漿的通病。

模板拼縫不嚴現象嚴重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前提是在混凝土施工前對施工單位提出此類要求,而且嚴格執行,最好是在合同條款中約定,否則很難得到貫徹。

混凝土通病

表現形式: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或漏振,模板拆除後出現孔洞、漏筋、表面疏鬆、裂縫等

治理措施:加強管理人員的旁站意識,混凝土澆築時,監理、甲方必須現場全程監管,尤其是一些關鍵部位,象高層建築的基礎、轉換層等部位。這些部位一旦出現問題,將會給結構安全或使用功能造成巨大危害!

某工程漏筋照片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某工程圖片(梯板底部漏筋)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某工程混凝土質量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非承重牆裂縫

表現形式:填充牆與混凝土結構的柱、牆、梁之間出現裂縫;砌塊牆體抹灰本身的裂縫。

治理措施:

材料選擇:砌築時,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輕骨料混凝土小型砌塊的齡期不得少於28d;優先選用專用的砌築砂漿。

組砌方法:非承重砌體應分次砌築,每次砌築高度不應超過1.5 m。應待前次砌築砂漿終凝後,再繼續砌築;日砌築高度不宜大於2.8m。非承重砌體頂部應預留空隙,再將其補砌頂緊。

牆高小於3m時,應待砌體砌築完畢至少間隔7d後補砌。非承重牆體與混凝土交接處灰縫砂漿要飽滿密實,鋼筋網片設置要到位。加強牆體抹灰前“甩漿”的養護工作。

抹灰層開裂控制措施:加氣砼砌塊表面灰塵要清理乾淨;在表面均勻塗刷或噴塗界面處理劑;加氣砼牆體抹灰分基層處理、過渡層抹灰和麵層抹灰,特別過渡層分層施工是確保抹灰層不空鼓開裂的關鍵環節之一。每層抹灰厚度不大於1CM。第二層抹灰須在前一層抹灰終凝後方可進行,切忌連續作業和一次抹灰成型。

現澆砼樓板裂縫

表現形式:樓板板頂裂縫、板底的貫通裂縫以及陽角和轉角處裂縫

治理措施:

設計階段:樓板的厚度不宜小於120mm,廚房、廁浴間不宜小於90mm;樓板配筋宜選用小直徑、小間距配筋方式。受力鋼筋間距不宜大於150mm,板角處上部受力

鋼筋間距不宜大於100mm,分佈筋間距不宜大於200mm。屋面及樓層陽角處設置雙層雙向鋼筋,鋼筋間距不宜大於100mm,鋼筋直徑不宜小於Ф8,大跨度樓層板鋼筋宜採用雙層雙向。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在現澆板每個陽角和轉角處增加5-7根Ф10的放射筋,長度不小於1500mm,圈樑轉角處,增加2Ф12轉角筋。

n施工階段。

n樓板內敷設電線管宜避免交叉,必須交叉時宜採用接線盒形式。嚴禁三層及三層以上管線交錯疊放。必要時宜在管線處增設鋼絲網等加強措施。線管直徑大於20mm時宜採用金屬導管。

n嚴格控制骨料含泥量和砂的粒徑,不得采用細砂、特細砂和含泥量超標的骨料拌制混凝土。

n施工單位應根據工程結構形式和有關規定合理確定混凝土澆築方案,保證混凝土密實,不得隨意留置施工縫。在按規定留置施工縫處,要加強振搗,保證混凝土密集結合。振搗混凝土應避免過振,混凝土初凝前宜用木抹子搓平2-3遍。

n樓(屋)面板混凝土澆築後,應及時採取有效的養護措施,保證混凝土處於潮溼和相對密閉狀態。模板及其支架必須具備足夠的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載或安裝模板及支架。

n施工中應採取措施,避免堆放材料超過模板設計荷載和施工荷載對樓面板產生較大的撞擊作用。應避免過早拆除模板,拆模時間一定按照規範規定。

窗下牆、窗角“八字縫”

n表現形式:在窗角出現“八字形”的斜裂縫,常見於磚混結構和框架結構的填充牆窗臺部位,窗口的上部也時有發現。

n原因:由於地基反壓力和磚砌體的溫度收縮應力共同作用所產生裂縫;砌築砂漿標號太低,牆體整體性不好,溫度變化使牆體脹縮產生裂縫。窗上口過樑模板拆除過早,過樑變形引起窗角裂縫。

治理措施:為了增強牆體的整體性,磚牆體1-2層採用M10混合砂漿砌築,砌築時確保砂漿的飽滿度,豎縫也必須飽滿。在1-2層磚牆內每3皮磚放1層Ф4@60鋼筋網片,網片鋼筋接頭採用點焊,鋼筋要伸入兩邊構柱內200mm,砌築時先鋪好一層砂漿刮平放上網片在刮一層砂漿,保證網片上下砂漿達到4mm。

每個窗臺都現澆60mm厚的現澆鋼筋砼板帶,採用C20以上砼鋼筋用3Ф10,分佈筋Ф6@200,鋼筋伸入兩側的構造柱內,鋼筋接頭應點焊增加強度。

n建議頂層用高標號砂漿砌築,增強頂層整體的強度,避免砌體與砼屋面由於溫差的變化伸縮不同產生裂縫。

n窗過樑拆模時,砼強度應達到80%,避免用錘猛擊模板拆模。

陽臺現澆攔板豎向裂縫

n表現形式:陽臺欄板拆除後,在欄板表面產生豎向貫穿性裂縫。

n產生原因:欄板鋼筋設計不合理,受力鋼筋直徑小,網眼過大;砼厚度不夠,振搗砼時,鋼筋位置產生偏移;砼坍落度過大;拆模過早受到外力的撞擊。

n治理措施:現澆欄板的厚度應為80-100mm厚,受力鋼筋不小於Ф8,其間距不大於150mm,分佈鋼筋Ф6的間距不大於150mm,壓頂鋼筋不少於2Ф10通長設置;鋼筋綁紮好後,在鋼筋網片兩側掛保護層墊塊防止鋼筋振搗時位移;澆築攔板用C20砼,石子粒徑為5-31.5mm砂為中砂。

n砼嚴格按照配合比,最大坍落度為50mm,砼振搗時,用插入式振動棒,分層振實;下料應分層厚度不大於250mm厚,應一次性澆築完成,不留施工縫;

n為了防止爛根,澆築時應用水沖洗接縫處,鋪5cm厚砂漿再澆灌砼;砼澆築完成12小時後覆蓋或澆水養護不少於7天;砼澆完後達到一定的強度(建議50%以上)才能拆模,擴模時應儘量避免用鐵錘猛擊或撬棍猛撬。

砼施工縫不符合規定

n表現形式:施工縫留設位置不正確,未按規範規定留在剪力最小部位;施工縫處接槎處理不當,時下常用的鋼絲網對新澆混凝土有一定的隔離作用,削弱了新舊混凝土的結合力。

n治理措施:一般規定,混凝土的施工縫應留在剪力較小且便於施工的部位,柱應留水平縫,梁、板、牆應留垂直縫。

n和板連成整體的大斷面梁,施工縫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處。

n有主次梁的樓板,宜順著次梁方向澆築,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中的三分之一範圍內。

n板式樓梯的施工縫應留在梯段板的1/3處,通常留置在上三步或下三步的範圍。

n柱子的施工縫應留在梁下50mm;梁留在跨度中間的1/3範圍內。

n單向板的施工縫可以留置在平行於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

n牆的施工縫宜設在門洞過樑跨中的1/3區段。當採用大模板時宜留在縱橫牆的交界處,應留垂直縫。

n在澆築新鮮混凝土之前必須對原施工縫處混凝土的表面進行鑿毛處理,露出石子,並沖洗乾淨表面的浮塵。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主體結構施工常見10種質量通病,表現形式及防治措施

灌注樁施工不符合要求

表現形式:灌注樁未達持力層(或入巖深度不足);樁混凝土不連續,有斷層;護壁坍塌,樁身縮徑。

治理措施:泥漿護壁鑽孔樁當鑽孔深度未達到設計要求的持力層時,應對樁端持力層的石渣進行分析確認,且保證有足夠的入巖深度。

當鑽孔深度雖達到設計要求,但樁底沉渣較厚或樁端混凝土離析時,應在灌注混凝土前,二次清孔,測定泥漿的含砂量,調整泥漿比重。

防止上拔導管泥漿進入管內形成斷樁時,應控制拔管的速度,保證混凝土灌注的連續性;在灌注前,檢查導管的密封性,防止導管連接處密封不好,漏水形成斷樁 。

當土層中有強透水層或泥漿的比重和濃度不足而使護壁坍塌導致樁身縮徑時,應調整適宜的泥漿比重。當孔深較淺且泥漿比重較大時,樁上部混凝土產生局部夾泥現象,應用吊車等設備增加混凝土灌注的高度。

人工挖孔灌注樁當有地下水滲流嚴重的土層或流砂層時,應減少每節護壁的高度,將附近無流砂的樁孔挖深,使其起集水井作用,同時在護壁混凝土中摻入早強劑,或採用鋼護筒、預製混凝土沉井等作為護壁。

室內淨高、層高、房間尺寸超過規範允許的偏差

表現形式:淨高不足,房間開間或進深尺寸偏差超過規範,出現大小頭。

治理措施:六層及以上建築,主體施工階段,每隔三層應從底層控制點通過預留孔向上投測出樓面控制點,測量主體結構垂直度,控制點的最大間距不得大於30m,控制點連成的矩形應閉合。

每層樓面應彈出軸線,測一次水平,並據此進行上層樓面施工,嚴格控制上層混凝土樓面的標高。

砌體施工時,必須設皮數杆控制標高,砌筑前每層樓面應測一次水平,存在高差,應用砂槳或細石混凝土找平。

嚴格按照設計牆、柱軸線位置及幾何尺寸立模,牆、柱模板的立模應優先採用焊接鋼件的方法限位,即在伸出樓面的牆、柱縱筋外側,按彈線位置,點焊鋼筋頭,以控制牆、柱立模的幾何尺寸。

裝飾階段應嚴格按所彈出的標高和軸線控制線施工,做好灰餅、標筋和護角,抹灰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及時按檢驗批進行建築物室內標高、軸線、垂直度等的測量,對檢查的問題及時整改。

選自網絡,如有冒犯,聯繫刪除!

往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