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校友|專訪78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爲民

■文字整理 付一楓

2015年11月18日下午,78級校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返校做報告。報告會後,西電校友工作組對包為民院士進行了專訪,以下為採訪內容。

專訪校友|專訪78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

包為民院士(右二)與專訪組成員合影

軍隊情結,因愛好與西電結緣

包為民:我祖籍是浙江鎮海的,但我出生在哈爾濱。那時候我的父母在哈爾濱軍事工程(簡稱:哈軍工)工作。跟咱西電一樣,哈軍工也有深厚的部隊傳統,是部隊的學校。因為父母都是軍人,我作為軍人子弟,從小就對軍隊有很深的情結。

1969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爆發,因為形勢原因,我從哈爾濱到了蘇州。1970年,哈軍工開始內遷,所以,我的小學到高中期間,便隨著父母在哈爾濱、蘇州、重慶、長沙之間輾轉,最終到了現在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附中畢業。

我很幸運,高中畢業後正好趕上了高考恢復。77年我參加了一次高考,但因為沒有充足的思想準備,沒有考上。78年,我再次參加了高考,報志願的時候,父母建議我說,西電在信息技術方面有很大優勢,而信息時代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再者,父母覺得男孩子就該出門去歷練,因而就選擇填報了西電。

當時選擇專業時,也沒想到現在會從事航天這個行業。選擇這個專業,父母給了我很多建議,主要出於三方面的考慮:第一,他們認為信息行業將來發展勢頭比較好,可能是一個主導的產業。第二,考慮個人的愛好,我是一個無線電業餘愛好者歡電子行業,所以傾向於電子類的專業。第三,權衡比較文科、理科、工科,因為我那時候比較喜歡動手實踐,還是選擇工科好。綜合這三點,當時就確定了信息處理專業。

全心投入,老師的唯一考核指標就是把我們教好

包為民:到西電後,我們當時是恢復高考後最早一批學生。學校把我們視為掌上明珠,對我們關懷備至。老師們都有一種渾身勁兒終於有地方使了的感覺,他們傳授知識時的執著和認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西電和其他學校不大一樣,就是每班都配有單獨的指導員,有軍事化管理的味道。老師和指導員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無微不至。我讀書那會兒,高年級是沒有學生的。我們是獨苗兒,老師的精力完全地傾注在我們身上。不像現在,老師可能需要同時面對好幾屆學生,帶好幾個年級的課。儘管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學校的教學資源保障做得非常好。雖然教學硬件條件遠比不上現在,但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如此豐富的資源在國內也是比較少見的。

前一陣子,郝躍院士帶我參觀了學校的新圖書館,見到許多學生在桌上堆一摞書以示佔座,這跟我們那時真是不一樣。我讀書時,每班都有各自的小教室,大家的座位都是固定的,不需要佔座,誰不在一眼就能看出來。之前畢業30年聚會時,我們還回到了老教室,還在一起回想當時誰坐在哪個位置上。因為那時的教學資源充足,到了自習課,老師們有事沒事了都會來教室裡轉轉,給大家講講學習中的難點,或是跟同學們討論各種問題。老師的全部精力和學校的教學資源都完全投放在學生身上了,為我們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當然,現在學校教學條件越來越好了,教學樓拔地而起,不像我們當時因為學生少,主要活動區域就是主樓、東大樓和西大樓。有這樣的對比其實也可以理解,現在老師不僅有教學任務,也有科研任務,學校有相應的考核指標,不像那時考核教師的唯一指標就是有沒有把學生教好。

多彩校園,課餘活動中的收穫影響一生

包為民:印象中,我的同學學習都非常刻苦。大家都有一股把失去時間搶回來拼命的學習精神。我不算班裡最用功的那一撥人,即便是如此,在西電四年,我也始終沒去過西安的許多名勝古蹟。第一次上大雁塔,還是工作好幾年後到西安出差時去了一回。那時候的校園生活比較單純,主要就是學習。在文革結束的大環境下,大家對於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還是非常珍惜的。

除學習外,西電的校園生活也很豐富有趣。還記得第一次到西電,見到那種用玉米麵壓出來再蒸熟的鋼絲面,上面澆著滷,遠遠看著金黃色的,很好看。我心裡還在想,有雞蛋麵,挺好!結果一吃,壓根不是那個味。在吃穿用上,當年和現在確實不能比,但這些也都是校園記憶中一些有趣的小插曲。

雖然當時的生活條件比現在差,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都十分融洽,相互間的感情十分深厚。班裡同學的年齡跨度很大,甚至包括很多“老三屆”考進來的同學,入學時年齡最大的同學33歲,最小的同學才15歲。我18歲上大學,年齡比較正常。這些年紀大些的老大哥、老大姐都是參加了工作後又回到校園的,他們上過山、下過鄉、扛過槍、開過機床,算是走入社會又重回校園吧,生活經歷比我們要豐富得多。我們很喜歡跟在他們後邊轉悠,聽他們講一講人生經歷,很有意思。這種特殊的班級結構,讓我們的學習生活很豐富,對我們的成長也非常有幫助。

那時候同學們對參與課餘社會活動也很積極,僅我們班就組建了籃球隊、排球隊、羽毛球隊,甚至還有個小樂隊。我屬於比較積極的,不僅參加了田徑隊,練起了中長跑,還是籃球隊、排球隊、羽毛球隊以及小樂隊的成員之一。龍建成副書記之前告訴我,學校現在還保留著我那時的運動會參賽成績,據說我是改革開放後一項全校中長跑記錄的保持者,聽了真的很開心。當時我還是小樂隊裡的小提琴手,班裡共有四把小提琴、一個揚琴、一個手風琴、兩三把二胡,湊在一起很熱鬧。我到現在還保存著一張小樂隊練習的照片。

學習生活雖很緊張,大家也還是需要通過這些課餘活動來進行調節。學校、班裡的學生會經常會組織類似的實踐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融入集體的過程,很好地鍛鍊了我們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畢業後我進入航天部從事航天方面的工作時,深刻地感受到,航天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僅靠一兩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組織一個小樂隊、一場運動隊、一次合唱,我在西電時得以充分鍛鍊的團隊合作能力對我後來開展工作很有幫助。如果沒有這些歷練的話,學生走出校園可能就會發現不會與人打交道,也很難融入集體,對人生髮展就很不利了。

包為民:西電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這對我後來參加的工作也很有幫助。本來動手能力就是我的強項,在上大學前就常常自己組裝簡易的無線電裝置,或者搗鼓搗鼓電視機。後來西電開設的例如電裝生產實習實驗課等,進一步鍛鍊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到了工作單位,我深刻體會到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即便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不會動手,也很難出色地發揮自己所學。從事工程方面工作的人離不開做實驗,一個好的飛行器設計完成後,總是要通過各種實驗檢驗設計的正確性。特別是一些新型的飛行器,難以用傳統方法檢驗,就更需要我們研究出一些創新性的實驗。

對於飛行器信息學系統、電子學系統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干擾——怎麼降低干擾、提高信噪比,在複雜的大系統中,干擾無處不在。我記得在我參加工作後,導彈發射的過程中,就常常被幹擾的問題所困擾——一開始干擾太大,系統幾乎都癱瘓了,完全沒辦法正常工作。這些問題都是靠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紮實理論和實踐訓練基礎一點點、一步步解決的。

以科研為本職,以參政為航天謀求更好的發展環境

包為民:我是幸運的。高中畢業趕上恢復高考,我考上了大學。改革開放恢復高考30年時,中央電視臺曾採訪過我,我當時就說,我最感謝的人就是鄧小平。沒有鄧小平這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就沒有我這個火箭導彈的小設計師。大學畢業,趕上國家一批重點工程上馬,我參加到航天事業中。在我工作取得成績的時候,政府又給我特殊津貼。參加工作後,我很幸運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技術高峰攀登,第一代航天人解決了我國戰略武器的有無問題,我趕上了技術跨越階段,要求研究技術先進、精良、實戰能力強的戰略武器。

1982年從西電畢業後,我便成為了航天人,參加了多種型號導彈的控制系統的研製。航天工作讓我做事變得更加認真、細緻,考慮問題時更深入、全面,因為每一次的試驗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需花費數以億計的資金。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我們需要在試驗前考慮儘可能多的問題和方案。

當不幸遇到發射失敗,老專家和領導就會鼓勵大家,幫助我們總結經驗,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這是航天人必備的團隊合作精神——“有問題共同協商,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就是航天團隊作風的具體體現。多年的航天工作使我遇事情沉重果斷處理、遇困難保持穩定心理、遇問題追根究底,對航天事業的感情和責任是激勵我工作的源動力。

作為我國航天運載器總體及控制系統領域的工作者,我主持了中國新型遠程戰略導彈的控制系統設計工作,使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技術水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能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我感到十分自豪。

包為民:如果按比例來說,我分配給科研和學術的時間大約佔到95%。比如重大型號的發射,技術上需要我們科技委專家來把關,能否發射、發射中將遇到什麼問題,都需要與技術人員一起探討、決策。作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院長,我也需要結合工程實際與學科專業發展,帶領老師和學生們攻堅克難,為國家培養合格科技人才。

參政議政在我的工作中僅佔到5%左右,雖然時間較少,對我學習中央每年的工作部署、瞭解國家的發展狀況幫助很大,每年的兩會以及政協組織的調研我都會認真學習,並擠時間參加相關的考察活動。政協調研雖然很少涉及航天領域,但是我們得以整個社會的視角,去觀察不同的層級、不同的行業正在面臨什麼樣的現實問題。這是瞭解老百姓對國家政策看法的有效渠道,我覺得這樣的調研很有意義。

強大的國防、航天技術,在和平年代為人民創造了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政協這個平臺宣傳航天、普及國防意識,讓廣大的老百姓瞭解到,航天在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什麼時候,人民的國防意識和安全意識都不能淡薄。清朝時,中國的經濟體量很大,然而國防實力薄弱,最終,中國淪為當時西方諸侵略國口中的肥羊。如今,中國不能再當肥羊。我們要努力發展航天技術,建設強大的國防。

投身航天事業,航天精神與西電精神相通

包為民: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航天員,科技理論基礎、科技創新精神和思維、科研團隊精神、領導能力以及心理素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航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技術面也非常廣。作為一個合格的航天人,除了和其他科學領域一樣需要一個基本技能以外,還需要具備這麼幾條:一要熱愛祖國,熱愛自己從事的航天事業。這點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沒有這種熱愛就搞不好這項事業。二要能夠融入航天文化。航天文化內涵很豐富,比如現在我們常說的航天精神,包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等等。大家讚揚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這些都是航天文化的精髓。這些精神與我們的西電精神其實都是相通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把集團文化凝練為勇攀高峰、永不停步、永保成功、勇創第一。我們的每一分子都融入到這種航天文化中。這些文化是老一代航天人創造並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創造了“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飛機輝煌的成績。

另外,對於航天人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紮實的基本功也很重要。航天人既要能面對成功的喜悅,也要能承受失敗的壓力。航天人就是在不斷的成功和失敗的考驗當中,一次又一次去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所以一定要有特別好的心理素質。承受不了失敗的人,就幹不了這個行業。

航天是國家重要發展領域。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裡提到,我們國家經過中長期的發展,科學技術領域要在八個重點方面得到發展,其中就包括航天技術的一些尖端領域。現在我們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很多領域需要探索。中國航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為之不斷奮鬥。

包為民:降低發射成本是我們未來航天發展的一個重點,全世界的航天人都在積極研究低成本發射。航天要做到像航空一樣,水平起飛,水平降落,使人類能夠自由地、低成本地進入太空,那個時候,人類才算真正征服太空,擁抱宇宙。

中國在役的火箭運載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的發射成本還是比較高,這涉及飛行器的設計方法、設計準則、製造工藝等多個方面。我們的設計準則較為保守,對誤差帶的選取偏大,設計理念不夠精細,這樣設計出來的火箭固然堅固可靠,但是也比較笨重,而且運送載荷的能力也損失較多。

在保證發射成功、火箭有效載荷能力最大化的基礎上降低發射成本,這才能體現出設計和製造水平。用最小的代價,把衛星和飛船平安送入太空,這是我們航天人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小衛星的特點是功能單一,體積小、成本低。小衛星的出現,使大眾進入衛星領域的門檻低了很多,衛星不再是航天獨有,企業、學校甚至個人將來都可以製造、發射和擁有屬於自己的衛星。

今年9月20日,西電空間院幾名大學生自主研製的“空間實驗一號”皮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搭載發射升空,主要開展超低功率的星地通信試驗、氮化鎵(GaN)器件空間效應試驗等。這顆小衛星的全部研發過程由學生自己完成,老師進行輔助指導,這樣的科技活動非常有利於青年學生動手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

感恩母校、建言獻策

包為民:西電的學風和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我,西電的老師傳授給我堅實的理論基礎、嚴謹的科研風格與實驗技能、科學素養和工作方法,這些都是我生長的堅實基石。西電培養了我,在我走出校門後,我和我的同事、長輩一起研製導彈武器,打造我們國家的安全基石。在慶祝建國50週年、60週年的國慶閱兵儀式和紀念抗日戰爭70週年的閱兵儀式上上,都有我們研製的戰略導彈系列,這向世人展示了我們國家是具備製造高端武器的能力,可以說是我國捍衛和平發展環境的殺手鐧武器。現在搞武器裝備就是為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創造和平的發展環境。我們國家當年如果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今天這樣的輝煌成績和國際地位。

下一步,航天控制技術將向著自主、智能的方向發展,並將引進新的材料和新的技術,這其中包括微納米技術和新概念的動力技術等。新的動力技術將使火箭的運載能力更強,新概念飛行器將滿足人類各種太空飛行需要,而新的控制技術將令飛行器的更加智能、飛得更精彩。在新的世紀裡,我們有新的戰略裝備,為和平崛起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希望母校能有更多創新型人才加入到完成這一項高尚、長久且艱鉅的任務的隊伍中。

《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將者,智、仁、敬、信、勇、嚴也。”智以擇向,仁以服眾,敬以招賢,言以必信,勇以奪魁,嚴以律己,這一標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適用,希望廣大西電學子以學習為根本,注重知識的積累和學科交叉,增強國防意識,積極為國防事業做貢獻。

包為民:人才培養始終是航天事業的首要戰略。我國航天事業已經凝聚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些優秀人才組成了中國最年輕的科研隊伍。可以說,人才戰略是中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過程中的首要戰略。目前中國的航天人才隊伍正處在壯年期,載人航天隊伍平均年齡在34歲左右。在科研一線,我們的主力軍大多是“80後”,總設計師以‘60後’、‘70後’為主。這個年齡結構非常適合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和創新發展。

在我們看來,三大特點、五型人才,是當下培養年輕航天人才的主要路徑。三大特點指的是:老一代航天人甘當人梯,主動讓賢;領導敢於壓擔子,善於搭舞臺;針對個人優勢,因材施用。我們還把航天科研人才劃分為“大家”、“帥才”、“將才”、“全才”、“專才”五種類型——“大家”是院士、國家級的專家;“帥才”是能駕馭整個工程的大師;“將才”是領域領軍人物;“全才”是綜合性人才;“專才”是專業領域人才。”我希望青年學生能認清自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特點進行培養和發展,最終打通成才之路。

在國家整體改革創新的大環境下,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方興未艾的時代潮流中,西電應該爭當排頭兵。我們現在看航天未來二、三十年的路,還有很多困惑,2030年的前景如何,現在還看不清楚。但是信息產業的未來幾十年仍然是大的發展機遇期,無論是社會經濟、人民生活,還是國防武器裝備,信息化是一個大趨勢,有太多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解決的問題。我們西電以電子信息為特色,有突出的優勢,這是我們的機遇。

我想,西電要更多地走出去,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我很願意盡我所能為學校多做點事。我覺得學校未來的規劃很宏偉,發展的藍圖已經鋪開,西電的明天值得期待。作為一名西電人,我由衷地感到振奮和自豪。

(本次專訪組成員:校友總會辦公室主任肖剛、黨委宣傳部部長吳秀霞、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李小平等)

【人物簡介】

包為民,制導與控制專家,1960年生於黑龍江哈爾濱。1982年8月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信息處理專業,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作為中國航天運載器總體及控制系統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他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相結合,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多項殊榮,是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