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小暑氣虛如何補

二十四節氣|小暑氣虛如何補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二十四節氣|小暑氣虛如何補

進入小暑節氣,氣候炎熱,熱邪傷人,人會心煩不安,疲倦乏力,病機十九條說,諸熱瞀瘈,皆屬於火,這裡指的是心火,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中醫養生主張“平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 “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可以服用具有益氣養陰功能的中藥,如麥冬、西洋參桂圓、山藥、五味子泡水飲用。

二十四節氣|小暑氣虛如何補

因為溼滯礙脾,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雖然新鮮蔬菜瓜果好吃,但也不能嗜食生冷,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痺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二十四節氣|小暑氣虛如何補

飲食偏嗜是造成氣血不足、陰陽失衡的原因之一。中醫認為飲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乾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乾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所以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酸、苦、甘、辛、鹹)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

蔣宏主任提醒市民注意,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生命危險。所以夏季飲食有節,飲食清潔,飲食豐富有重要意義。

本期專家

二十四節氣|小暑氣虛如何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