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個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提起抑鬱症,我們會想到——遇事想不開,太消極?封閉自我,不愛搭理人?總是不高興,而且還懶散沒活力?很嚴重,要吃藥,要做心理諮詢?……今天給大家科普一個關於抑鬱症形象又生動的闡釋——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作者用簡單易懂的例子,解釋了抑鬱症的原因;再延伸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會碰到的心身疾病,是如何被命名出來的;最後,迴歸生命本身,帶著我們一起反思和覺察引發心理問題的根源。

PS:文章篇幅長,耐心閱讀,才有收穫。另外,閱讀加粗加黑的文字內容可助您快速get文章要點。

1.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

現代醫學是把身體、情感和意識分開看的,身和心被當作兩個東西,它們有關係,互相影響,叫心身相關,還是屬於二元論。但是,身心在中醫來看其實是一個東西,叫形神一體,中醫的神包含了心和意。

在現代醫學裡面常說的抑鬱症,在中醫來看,很多情況下其實是因為整個身體的能量不夠了。道理很簡單。我們都知道,哪怕你平時是很積極、很正面的一個有精神的人,假設讓你連續三天不睡覺,三天就給你吃了兩頓飯,然後還讓你幹很多活,那個時候你還能有精神,還會很積極嗎?

當我們的能量低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我們的精神、意識和心智的運作能力都會下降。

舉個例子,電腦當內存夠的時候,程序也不那麼衝突的時候,可以運行那些高版本的程序;當內存不夠的時候,那些高版本程序,不要說運轉了,下載都不能,只能運行低版本的。

所以,當一個人能量很低的時候,他的身體狀態會很低,他的內心狀態、意識狀態也會很低。

可以想象,在這樣一個低版本的狀態下,他在跟世界萬物交流的時候,他很多東西都消化不了,包括食物和情緒,很多體力活或者複雜的運動他做不到,很多事情都變成了阻礙。身體內部的運行也出現問題,比如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者比如心動過速、心率失常,這些其實都是能量低之後身體無法負荷,無法運轉了。

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在情感上也是這樣,當一個人能量低的時候,可能他的表達能力和接納的能力都會出現一些問題。他在意識、思維和社會交往上,可能相對來說就會封閉一點,可能只能吸收某一類他願意吸收的東西,其它的都拒絕,甚至以前能吸收消化的東西也開始拒絕。到了這個狀態的時候,其實就成了“被壓縮的人”,他的形、氣、神或者說身、心、意都被壓縮了。

在壓縮狀態下,他所在的時空、社會和生活,乃至他的周圍的一切,他能夠接觸和願意接觸的東西,也是受到壓縮的。這樣,他就進入了一個內和外的低水平的循環。但是自己不一定能意識到。

一旦到了這個狀態的時候,因為進入了一個低水平的循環,他就會身心意整體往下走。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當我們現在說某人是抑鬱症,一般人會想這只是一個心理的問題,但實際上它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問題,而是整個生命的問題。

2.疾病只是名稱

我們需要想一想。

第一個問題,難道抑鬱症只是大腦的化學遞質的變化嗎?現在的觀點是,抑鬱症或者所有的心理問題是大腦裡的化學物質變化導致,比如說多巴胺,一種神經遞質,心理狀態和情緒會受這種物質濃度變化的影響。現在很多精神類藥物的研究基於這類認識。

第二個問題,人的生活態度,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情感、思維、認知、行為模式的改變,難道只是由於這些化學物質的變化嗎?會不會是倒過來呢?

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的身、心、意出現了問題,而產生了這些化學物質的變化?就像現在,因為有這堂課,所以我點了這柱香,香是我們開課的原因嗎?不是,是因為在講課,才有這柱香,不光有香,還有這些光線,有這些聲音,我們叫做同步出現的副產品。

在心理問題的認知上,西方醫學的思路是不是有邏輯上的漏洞呢?

在一些平行的相關性的現象當中,去尋找原因和結果。從邏輯上來說,原因和結果應該是有先和後,有根源性的和後生的區別,就像一顆種子長成一棵樹,但你不能說這個樹葉、這些花和樹葉上的蟲子是產生這棵樹的原因。

這個要注意,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不光很多病人就這樣接受了關於自己當前狀態的簡單解釋,醫生亦可能這樣認為。

人都容易被洗腦。流行媒體說什麼,醫生說什麼,這就是了。醫生需要在大學學至少五年,尤其在西方做精神醫生,至少要學八到九年,才可以開精神類的藥,所以不留神的話,很容易給洗腦洗得非常厲害。

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再有一個思考:我們每個人難道都會一直都很快樂地活著嗎?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不高興的時候或者階段,為什麼突然就有了抑鬱症這樣一個概念呢?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害怕這個不高興的狀態,而且它認為:一個人某一段時間的不快樂,沒有力量去維持一個“正常”的生活,是不能被接受的。這個背後是大家認為人就是應該一直很high,很得意、自信、積極努力的才是對的。這個正常嗎?就像有的人只喜歡春夏,不喜歡秋冬。

我想要說的是,現在很多的疾病名稱,或者很多疾病,其實是被我們創造出來的,換句話說,就像一條河流,被我們固化了,單獨取出一片並且放大,不讓它自然流動了

我1997年去讀研究生,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在大學的時候我就在開始看心理學的書,我們都知道比如老一代,那個時候還沒有這些抑鬱症、焦慮症的診斷,就兩種,一種叫神經衰弱,那會兒所有這些不高興的、想不開的,睡不著覺的,都叫神經衰弱,還有的直接就批評你意志不堅定,思想不積極……屬於思想問題。

神經衰弱那會常用的藥是兩個藥,一個是谷維素,還有一個是複合維生素B。

大概到八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病名,叫更年期綜合症。在這之前,醫學詞典裡或者教材裡是沒有這個病的。到了九十年代更年期綜合徵開始“普遍”了,那會發現有好多中年婦女興沖沖地來問,大夫啊,我最近睡不好、頭暈健忘、心煩意亂、容易緊張激動、潮熱盜汗、月經失調……這是不是更年期呀?大夫就說,嗯,你這個就是更年期。她有很多很多問題之後,需要一個解釋,好安心。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我在大學三四年級實習的時候,當那個病人急匆匆地說了一通之後,醫生很斬釘截鐵地說,沒事,你這個是更年期,病人一下子就舒緩了。

這個要注意,我們需要很多疾病被“明確診斷”的原因,是我們需要一個解釋,就像我們需要歸類,需要有序,需要路標和指路明燈……某些意義上來說,是我們的內心需要一個解釋,至於這個解釋是否來自實相,很多人無力關心。

後來我讀西方心理學的一位大家的觀點,很有意思,他說:對於這些茫然無措的心靈來說,當有一個人告訴他,你這個問題所有人類都有的時候,他就不再覺得自己是孤立的,也不再覺得自己是異端了,然後他就放心了。

我記得大概是2000年左右出現了一些新的病,比如說抑鬱症開始分型了,有產後抑鬱和老年抑鬱。而老年抑鬱,過去就叫作神經衰弱,然後那個時候出現了大量的小兒感覺統合不良的診斷,然後出現了很多像這樣大小的屋子,小孩子可以在裡面爬,可以坐滑滑板,說這是專門針對這個問題的。

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因為它讓我想到了歷史,比如像我們的父母這個年紀,很多人是右派,黑五類,我爸爸當時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這也是一種診斷。在那個時代,這個診斷是非常厲害的,它會貫穿你的一生,甚至會影響你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的命運。

最近三十年這些“診斷”消失了,現在的80後90後已經不知道這些東西了,這在那個時代可是比天還要重要的東西,對不對?還有檔案,以前是那麼重要的一個東西,現在2000年以後出生的人,他還知道檔案嗎?

所以,我們要對生命當中的很多東西,要有觀察、覺察。這樣你就不會輕易地讓我隨便開一些藥給你們吃。從某種角度來說,各行業都在互相喂藥吃。

3 .回到生命本身

在中醫眼裡,去具體分析抑鬱症有多少型,這個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其實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所有的心理問題,背後是關乎什麼?

關乎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水平,關乎一個人對自己瞭解多少,或者關乎一個人是否願意去了解自己,關乎這個人是否願意瞭解這個世界,瞭解自己怎麼跟世界在交流,這個世界怎麼樣地在有意無意、善意或惡意、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交互影響、互換。最終是瞭解這個內外世界的交換當中,自己的身心意是怎樣在變化。

當一個人具備這樣的能力的時候,他就不太容易掉到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陷阱當中,因為即使他此刻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興,甚至已經有一年的不高興,

他會了解這是人生必要的東西。因為人生一直是起起落落的,和股票一樣,沒有一隻股票永遠會往上走。

身體健康也是這樣,當一個人身體這段時間不是太好的時候,他如果知道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他就不會心裡發慌到處找中醫或者找西醫。其實是學習開始了。

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藉由對自己的觀察,或者旁人的提醒,或者看書思考……他會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等等的關係怎麼樣,看看對待自己是不是過於嚴厲了,他也可能會藉助一些外在的參照,意識到自己是不是一直過於封閉,或者在堅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堅持的東西,在維護一些不需要自己去維護的東西。然後留意一下自己的飲食睡眠運動,什麼地方還是沒有意識到的盲點,生活是不是過於單一了。

當他回過來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調整已經自動開始了,一段時間以後,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問題,會好轉或者消失。

其實醫學的本質應該是這樣的,不管是中國的醫學和西方的醫學,最初的本質是在這裡。而不是說:你有病,要吃藥,不能停。​​​​

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PEM沉浸冥想助你提升心身能量

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PEM沉浸冥想訓練室

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PEM沉浸冥想

抑鬱症就是能量不夠了|一箇中醫眼中的抑鬱症

PEM冥想訓練視頻終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