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底裝幾塊「壓艙石」

最近看到一則故事,頗受啟發。有位船長,在一次返航途中遭遇風暴。眼看輪船就要被風浪吞沒,他果斷下令打開空貨輪的艙門,讓海水灌注船艙的1/3空間。出乎很多船員意料,貨輪竟漸漸恢復了平穩。

原來,沒有負重的“空船”最危險。增加重量能保證一定的吃水深度,從而提高航行的穩定性。壓艙的這一道理,同樣也適用於人生。正所謂“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一個人如果沒什麼壓力,每天都做一些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工作,那麼就會處於相對漂浮的狀態:看似過得快樂、沒有煩惱,實則限制了個人發展與成長的可能性。“只長歲數,不長心智”,便是無壓環境帶來的後果。

因此,讓承壓成為一種習慣,使自己保持一定的壓力感,有助於增強精神硬度,提升個人能力。在里約奧運會半決賽艱難戰勝荷蘭隊後,女排主教練郎平坦言,“我們真是一分一分地頂,咬著牙地頂,殺出一條血路來”。面對外界的質疑與不屑,面對對戰世界頂級強隊的巨大壓力,如果沒有“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然目光堅定”的倔強,沒有“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努力去贏”的執著,中國女排就不可能再次登上奧運之巔。可見,和壓力對抗的過程,往往也是在進一步激發個人潛能、形塑堅強內心。壓力本身孕育著變化,每個人都有機會從中找到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方法。

擁抱壓力,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途徑。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和壓力正面糾纏。事實上,學會和壓力愉快相處,也是應當具備的生活學問。心理學家認為,壓力其實是內心衝突和相伴而生的強烈情緒體驗,雖然無法改變,但可以調節、轉移、釋放。換句話說,壓力本身無害,只要駕馭得當,完全可以借力得力,為繼續前進蓄積能量。既敢於直面壓力,又善於巧妙化解壓力,以靈活、樂觀的心態對待一切,就能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廣。

很多時候,經歷痛苦的收穫,並非來自壓力或創傷事件本身,而是“來自困境喚醒的力量,來自化艱難為意義的人類自然本能”。從這個角度來看,體驗壓力不僅僅是生命必須承受的困擾,更是賦予生活更多價值和意義的重要環節。有位作家自幼失明、失聰。然而,生理缺陷並沒有阻礙她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反而激發了她誓與命運抗爭的動力,促使她堅持用愛心擁抱世界,於黑暗中不斷尋找光明。“鬆弛的琴絃,永遠奏不出美妙的樂曲”。在挑戰中磨礪,在逆境中成長,那麼命運的給予,總會超出你的想象。

有學者統計發現,經歷中等水平苦難的人,抑鬱風險最低,健康問題最少,生活滿意度最高。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只要應對有度,困難能夠增強韌性,壓力可以激發成長。人生在世,如同船行江海;在心底適當裝填幾塊“壓艙石”,人生之舟才能滿載星輝、行穩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