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院,禪意滿滿

禪從不追求以美豔示人,而是力求滲入自然深處,表現出純潔和簡樸,表現出一種平淡、含蓄、單純和空靈之美。禪意用物質上的"少",去尋求精神上的"多",將人引入寂靜的禪宗境界,讓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徜徉,負重的靈魂便可以得到放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每一個自然之物都深有禪意。最美鄉村禪意空間,與空間自然之物安靜地對話。

禪之水

鄉村小院,禪意滿滿​如心,靜,悟,無瑕清澈見底,如鏡。林間流淌,滴下。如心,靜,悟,無瑕。我們的心原本可樸素如此,靈動為水,寬厚如林。孔子曰"智者樂水",老子曰"上善若水",禪語曰:"善心如水"。學水能潛、能湧、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靈活,適境而生。佛理如水性,以水喻佛,彰明佛理;以水修佛,參水悟心。

禪之竹

鄉村小院,禪意滿滿​ 空性高潔,修身養性最佳雖然萬物皆是法,但至淨至穢,則是禪的顯處。竹心方得禪,竹外斬思源。心意怎生得,在竹一瞬間。竹和蓮有相似特質,難以受外物汙染,屬於至淨之物。至淨則無掛無礙,取住之意。竹子內空,取空性之意。竹高潔,生命力頑強,有君子之風,取正道之意。竹林處,皆是靜所,取修身養性之意。

禪之石

鄉村小院,禪意滿滿​ 石尤近於禪石頭,是宇宙天體中的另一種"生命體",是蘊蓄著自然生命的"聚像物",無論是隕石、化石,還是醜石、美石,都是自然界的"大美而不言"的美的化身。有一種說法叫 "石尤近於禪",其實是一種禪學思想。在古代,人們認為石中有禪,賞石能悟禪,重視其素淡、沉靜、穩重,崇尚其和諧、寧靜、自然。如何來認識和評判禪石呢?有人認為,禪石是"素面清新"之石;也有人認為,禪石是蘊蓄著"幽深、淡雅、寧靜、穩重"的一種意味。其實上述種種共識,都可稱為"禪石"。禪石的美,離不開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離不開安定平衡,和諧自然;離不開簡樸流暢,寂靜對稱……"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

禪之木


鄉村小院,禪意滿滿​石尤近於禪當佛祖釋迦牟尼頓悟成佛於菩提樹下,圓寂於索羅雙樹下之時,佛與植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同的植物也被賦予了不同的禪意。釋伽牟尼於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使此樹籠罩了神性的光輝,成為智慧和"如日開朗的徹悟境界"的化身。大青樹被南方百姓奉為"神靈之樹",象徵著吉祥和生生不息。朝花夕謝的無憂花雖然花期短暫,但次日又會繁花滿樹,生生不息,正應了"禪意"的身界紅塵外,生死視如常。

禪之蓮

出汙泥而不染,四大皆空禪宗講究"明心見性,直指本心",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裡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了佛性。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聖潔性,象徵佛與菩薩超脫紅塵,四大皆空。佛教八寶中,蓮花地位最高。佛經中更把佛國稱為"蓮界",把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蕖華合掌",甚至把佛祖釋迦牟尼稱為"蓮花王子"。蓮也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並存的。象徵佛"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同駐。可以說,禪的標誌便是"蓮",蓮性而至潔至聖。

禪之舍

鄉村小院,禪意滿滿​ 悟,成了自然的人生悲憫人,出世入世,其實並不重要,安守自己內心的平和,聽到風的婆娑,陽光的快樂,小螞蟻的歡快,庭院,是小小的生物世界。感受生機的同時,我們接近了自己的靈魂。舍即建議居所,居所中的禪意即意味著平衡、和諧和自然放鬆的精神狀態,代表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樸素、純淨。具象化到客廳、餐廳,形形色色的傢俱和擺件,變幻成千言萬語去解讀每個人心目中截然不同的禪意。或是一個簡單的擺件、或是一盆不經意的盆景、或是敞開的一扇窗、或是一幅詩意的山水畫、或是……,一切都在自然、平衡和不經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