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記憶方法-歌訣記憶法,我是藥神,我不是藥神?背會了你就是

中藥記憶方法-歌訣記憶法

中藥記憶方法-歌訣記憶法,我是藥神,我不是藥神?背會了你就是

一、解表藥

外感表證,解表為先。 表證辨寒熱, 用藥分溫涼。 辛溫以發散風寒, 辛涼以疏解風熱。 麻黃散風寒而平喘利水, 桂枝解肌表而溫經通陽。 荊芥發表祛風,初起瘡瘍並治。 防風祛風勝溼,肢體疼痛能療。羌活祛風除溼以通痺,蘇葉利氣和中而宣痰。 蟬蛻宣表透疹、解痙退翳, 薄荷疏風解表、利膈清咽。 蔓荊子疏風以清頭目, 牛蒡子洩熱而利咽喉。 宣表清絡以桑葉, 疏風明目用菊花。 柴胡和解少陽之樞,疏肝解鬱;葛根透解陽明之表,散火升津。 表解裡和,治當慎始。

二、清熱藥

裡熱之證, 用藥當清。 苦寒、甘寒、鹹寒,藥性有別;瀉火、救津、解毒,治證不同。 石膏清胃經高熱煩渴, 知母清肺經燥火煩蒸。黃連瀉心,苦燥溼而寒勝熱; 黃芩瀉肺,上涼膈而下清腸。梔子瀉三焦溼熱之蘊結, 黃柏瀉肝腎壯火之有餘。 玄參鹹寒,軟堅增液, 生地甘寒,涼血救津。 赤芍藥、牡丹皮,涼血熱以祛瘀, 白薇草、地骨皮,退虛熱而除蒸。 清熱解毒銀花為先, 透熱散結連翹為良。毛冬青活血通脈宜首選, 穿心蓮清熱燥溼用為先。 解暑溼以蓮葉, 透暑風用青蒿。 察熱邪之所在,審津氣之盛衰, 才能切合病情,藥皆中肯。

三、瀉下藥

實熱可下, 實水可攻。 便秘津枯, 只宜潤滑。 大黃苦寒瀉熱,洩氣血而推陳致新; 芒硝鹹寒軟堅,攻燥實而逐積清腸。 郁李仁通便利水, 火麻仁滋養潤腸。 甘遂瀉水逐飲而解毒, 牽牛峻利二便兼殺蟲。 用毒藥以攻邪。 藥量必須謹慎。

四、治風藥

風分內外, 藥治不同。 外風宜散, 內風宜熄。 五加皮祛風溼以壯筋骨, 威靈仙宣經絡而散風寒。 防己利關節,治熱痺水腫;木瓜舒筋絡,療溼痺拘攣。 獨活勝溼祛風,並治腰膝痺痛; 秦艽宣絡疏風,兼除勞熱骨蒸。 治風痺化溼濁以蠶沙, 療熱痺利關節用桑枝。蒿本治巔頂風痛, 白芷散頭風腫瘍。白蒺藜散風熱以止癢, 白附子祛風痰而解痙。 治抽掣痙攣以全蠍, 療臍風口噤用蜈蚣。 雙鉤藤並疏肝經風熱, 羚羊角長於鎮痙熄風。 白芍平肝養血以緩攣痛, 天麻柔潤熄風而止眩暈。 察風病證候之因, 明風藥性能之異。

五、化溼、利水滲溼藥

水溼停聚, 見證多端, 或為腫滿吐瀉, 或為黃疸濁淋。 熱化宜苦洩淡滲, 寒化宜辛散溫行。 佩蘭消暑,化脾溼而闢濁; 藿香解表,止吐瀉而和中。 茅蒼朮燥溼運脾兼發汗,白豆蔻化溼行氣而寬胸。 豬苓通水道以治淋濁, 茯苓導水氣而益心脾。 木通導心火,並通乳汁,車前清肝熱,善明眼目。 澤瀉滲溼熱以利水, 薏仁除溼痺而排膿。 滑石解暑溼並善收溼, 茵陳清溼熱以治發黃。

如果脾腎既弱, 滲利應當慎施。

六、溫裡藥

溫熱之藥, 用治裡寒。 辨上中下三焦之寒, 別肺脾腎三經之治。 附子溫腎回陽以救脫, 肉桂補命門火而祛寒。 治脾寒腹痛嘔逆,以幹生薑;療肝寒頭痛吐沫,以吳茱萸。 小茴香治寒疝痛經脘腹脹,高良薑療脘痛嘔吐胃中寒。 花椒溫中殺蟲,止騷癢; 丁香溫中降逆,助腎陽。蓽薺溫中散寒,降胃止嘔逆; 胡椒溫中止痛,消痰治癲癇。 辛溫祛寒皆耗液, 陰虛陽亢總非宜。

七、理氣藥

氣貴周流, 逆滯則病。 氣逆宜降, 氣滯宜行。 鬱金理氣活血, 香附解鬱調經。 烏藥順氣調中並可理疝, 木香調氣行滯尤善治痢。 陳皮行氣以健脾, 青皮破氣而疏肝。 厚朴除滿兼降逆, 枳實消痞而寬腸。 行氣活血止痛以延胡索,健脾和胃止嘔以春仁。

川楝子洩肝氣以止痛, 大腹皮散水氣而寬中。 行氣降氣也傷元, 調氣使平勿太過。

中藥記憶方法-歌訣記憶法,我是藥神,我不是藥神?背會了你就是

八、消食藥

飲食不節, 腸胃乃傷。 氣滯食停, 治宜消食。 山楂能消肉食之積,活血而化瘀滯; 神曲能消痰溼之滯,消食又解時邪。 谷芽消谷和胃功力緩,麥芽消麥寬中回乳汁。 積滯日久便成疳, 及時消導應注意。

九、止血藥

血行脈中,以滋養百骸。經妄行,則流溢於外。 仙鶴草止血功捷, 側柏葉澀血效良。 茜根行瘀滯以止血,茅根治吐衄而通淋。 槐花清腸熱、內治髒毒; 地榆療血痢、外敷燙傷。 三七祛瘀止血尤善止痛, 白及收斂止血又療損傷。 須辨出血證之寒熱虛實, 再施止血藥以溫清補通。

十、活血祛瘀藥

血屬於陰, 隨氣而行。 滯留臟腑經絡, 瘀血諸證由生。 丹參微寒,洩熱而行淤滯; 川芎溫散,活血並去頭風。 療癰瘡傷痛以乳香, 治心腹瘀痛用靈脂。桃仁偏於祛瘀並潤腸, 紅花長於活血而通經。 益母草調經活血以利水, 牛膝根引血下行而通脈。 祛瘀之品,性究攻伐, 孕婦經多,不宜施用。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藥

痰之為患, 隨證求因。 辨寒熱溼燥風之痰, 別溫清燥潤散之治。 半夏燥溼痰以降逆, 白前降肺氣而止咳。 蘇子降氣化痰以喘,

前胡清宣肺氣而除痰。 竹茹清化熱痰而止嘔, 桔梗開提肺氣以排膿。 久咳陰虛,宜川貝母之清潤; 痰火癰腫,宜浙貝母之苦寒。 杏仁洩肺氣以平喘, 杷葉降肺氣而和胃。 紫菀潤肺止咳,化痰力勝; 款冬溫肺化痰,寧嗽功多。 治痰知其性質, 用藥便可不差。

十二、安神藥

心神不寧, 恍惚怔忡。 取質重以鎮怯, 用滋養以安神。 龍骨鎮驚兼固脫, 牡蠣益陰並軟堅。 酸棗仁治肝虛不寐, 柏子仁寧心悸怔忡。 凡此安神諸藥, 臨證分別選用。

中藥記憶方法-歌訣記憶法,我是藥神,我不是藥神?背會了你就是

十三、開竅藥

實邪內閉, 卒倒昏迷。 開竅通神, 宣其邪陷。 麝香通竅消癰,而治癥瘕積聚; 冰片開竅散火,善療喉痺瘡瘍。 譫語神昏,石菖蒲通心逐穢; 風痰氣厥,蘇合香宣竅回蘇。 開竅藥耗傷正氣, 勿過用以免傷元。

十四、補虛藥

虛證宜補, 先辨陰陽。 陰虛補之以甘潤, 陽虛補之以甘溫。 女貞子平補肝腎, 旱蓮草涼血滋陰。 補氣重在肺, 補血重在肝。先天不足宜補腎, 後天不足宜補脾。 黃芪固表昇陽,內託瘡潰; 人參扶元益氣,並補陰陽。 山藥養脾陰而止瀉, 白朮溫脾陽且安胎。 地黃生涼血而熟滋腎, 甘草生清熱而炙補中。 何首烏養血益精以烏鬚髮, 菟絲子養肝補腎且安胎元。 血虛宜當歸之溫補,陰虛宜阿膠之滋養。 金狗脊壯腰健腎以祛溼, 肉蓯蓉補益精血而潤腸。 杜仲補肝腎而強腰膝, 續斷續筋骨並治骨傷。 補腎強腰而祛風溼,可選巴戟; 補精血以壯腎陽,首推鹿茸。 沙叄清肺潤燥, 麥冬清心除煩。 除勞熱、益腎陰,龜板效著; 祛骨蒸、通肝絡,鱉甲功良。 補藥性味各不同, 溫清作用應區分。

十五、收澀藥

藥有收澀, 滑脫所宜。 精滑尿頻宜固腎, 瀉多痢久要固脾。 五味子斂肺氣而止喘咳, 山茱萸斂精氣以補肝腎。 肉豆蔻固脾以止久瀉, 訶子肉斂腸以治失音。 浮小麥養心而安神, 麻黃根止汗而力專。 桑螵蛸澀精止遺,固腎效著; 烏賊骨止帶調經,胃痛能醫。 如無實邪存在, 收澀之藥可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