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制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對工藝的傳承。

這門傳統手藝的製陶匠人叫龔方金,他與陶器“打交道”已經有30多個年頭,八九歲便開始學習如何製作陶器,在他看來,在製陶路上走了幾十載,不僅僅是為了養家餬口,更多源自對這門手藝的熱愛和將手藝傳承下去的決心。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如今,傳承這門手藝的人為數不多,龔方金深吸了一口煙,眉頭緊鎖,他最擔心的是這門手藝失傳,“但是必須要保持,無論如何都要把祖上留下來的手藝傳承下去”,他希望兒子也能傳承這一門手藝,但兒子讀完高中便外出打工,龔方金與兒子幾番交談後,他的兒子也準備回鄉與他學習這門製陶手藝。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東屯龔氏陶器廠是一個家族式的作坊,從湖廣填四川時代,家族先輩就是從事陶器製作,後從南京遷入安順普定,曾經普定也是整個安順地區最大的陶器製作集中地,因受到工業化產品的衝擊,粗笨的土陶製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導致很多匠人都改了行,現在普定也很少見到製陶作坊了。龔方金一家遷至東屯也有四十餘年,主營純手工製作的土陶、釉陶,目前的訂單來源主要是一些釀酒作坊和零售商。儘管堅持下來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始終堅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無論時間如何變化,不變的是初心。說起製陶,龔方金說不但髒、還很累,這是很多人不願再繼續做下去的原因,但龔方金依然樂此不疲,“做這行順其自然了,不存在強迫去做什麼,主要是喜歡這個,做人跟做手藝一樣要踏實。”他笑了起來,眼角的皺紋越發清晰,他用青春與這一手藝前行,儘管會青絲變白髮,儘管有時會累得不行!但他毅然堅持,這也許就是傳承的意義所在吧。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燒製的過程既漫長又煎熬,但很享受!

2014年,製作傳統陶器有了轉機,因很多人越來越喜歡使用手工陶器了!因為化工釉產品,對身體有一定危害。目前他接到的很多訂單主要是製作發酵缸、燒酒用的汽缸、小缸酒以及一些百姓常用的器具等。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據龔方金介紹,製作陶器前,要用幾種泥土進行勾兌,包含的泥有粗的、沙性的、糯性的,勾兌勻後加水發泡,用機器攪拌好以後就堆起來發酵,發酵完成便開始上車盤投入生產。做大件陶器的要先將底子做出來,而小件的則不必這麼麻煩,手拉胚,師傅想拉成什麼形狀就能拉成什麼樣,胚體出來後經過適度晾曬開始上釉。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晾曬視天氣而定,在雨天要晾幾天,天氣晴朗的話一天就可以上釉,上釉所需的材料,龔方金去山上採挖一些礦石,把幾種礦石研磨混合在一起,自己兌,上釉完成後就等待烈火灼燒的那一刻。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將陶器擺放在窯中也有講究,一窯擺放上千件陶器,碼放的時候須掌握好平衡,將陶器一層一層疊加堆放,如果掌控不好平衡,導致陶器往一邊偏離,燒出來的陶器就會變形,這種失敗的經歷在龔方金不斷摸索中找出規律。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接下來,進窯後經過逐漸提溫、灼燒,一般要燒40多個小時,這是整個窯要燒的總時長,開始起步時必須用小火,慢慢將溫度提升起來,等窯內水汽燒透後才能把火加大,窯裡面的溫度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燒出釉,“溫度是憑自己的眼睛看,不同溫度裡面亮度不一樣”,這些都是他多年的經驗積累。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傳統手藝製陶人龔方金:誓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下去

燒製陶器的溫度大概在1300°左右,燒窯24小時都是輪流值班,為了保持窯內的高溫,每一分鐘都有兩個人換著燒,包括吃飯期間都不能停下來,龔方金又吸了一口煙,望向遠方……沉思片刻後,又回頭轉向這團熊熊燃燒的大火,等待陶器成品。“這個等待的過程既漫長又煎熬,但是真的很享受。那團燃燒的大火也是心中一抹不滅的火種,支撐著我繼續走下去;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燒製陶器這門手藝在我這裡不能失傳,我要讓我的兒子更好的傳承下去。”他感慨頗深的說。(王德紅、張露、陳澤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