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邯鄲紀事|實舉措帶來真脫貧——我市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邯郸纪事|实举措带来真脱贫——我市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3年至2017年,我市共有68.3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其中2013年20萬人、2014年15.1萬人、2015年10萬人、2016年15.3萬人、2017年7.9萬人。從這組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貧困的帽子正被我們甩得越來越遠……

近年來,我市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戰略思想,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堅決落實國家、省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廣泛開展動員,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邯郸纪事|实举措带来真脱贫——我市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魏縣扶貧微工廠車間。 範文平 胡高雷 王洪超 攝

“扶貧微工廠”開啟致富經

按照我市三年行動規劃目標,到2020年,全市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標;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主要指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90後小夥韓海超是魏縣沙口集鄉劉屯村人。2017年年初,韓海超從河北保定白溝一家箱包廠回到村裡,利用技術辦起怡怡箱包廠。當年7月,村裡建成標準化“扶貧微工廠”,韓海超率先入駐。他說,一個貧困工人政府獎勵500元,使用的每臺縫紉機政府補貼2000多元,租賃廠房政府給予50%補助。

我市以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為根本,利用農村閒置土地、閒散勞動力等資源建設村級“扶貧微工廠”,成功走出一條群眾增收、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一舉四得”的“產業+就業”扶貧路子,在全國屬於首創。如今,在我市像怡怡箱包廠這樣的“扶貧微工廠”有300餘家,帶動就業2.5萬餘人,其中貧困人口1萬餘人,已實現增收1.2億元。

易地搬遷摘“窮帽”

魏縣境內漳河全長32.3公里,流經10個鄉鎮,其中,行洪區涉及沙口集、南雙廟、野胡拐、前大磨4個鄉12個村,5000多戶2萬多名群眾生活在漳河河道內,生產和居住條件極為落後,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2016年4月,魏縣漳河河道內12個村莊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成功列入省2016年第二批易地扶貧搬遷範圍,成為納入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個平原縣。當年8月底,隨著第一臺挖掘機駛入賀祥社區項目區,魏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正式啟動。

賀祥社區選址緊臨魏縣省級經濟開發區東區,開發區內企業有大批用工需求。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企業業主制定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用工優惠優先政策,群眾通過免費技術培訓,進入企業務工,搬入新居同時,還有了穩定收入。

產業扶貧讓農民富起來

59歲的王振宇是肥鄉區一位普通農民,1997年11月,其母突發腦溢血,癱瘓在床十幾年。2010年5月,其妻因病去世,留下王振宇和3個未成年女兒,還有七八萬元的外債。

2011年3月15日,肥鄉區麗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利剛找到王振宇,給他算了一筆土地流轉賬:一年每畝地1200元,他們有17.3畝地,一年20760元;作為貧困戶,扶貧資金入股後,每年可以分紅;王振宇一年有30000元工資收入;大女兒在園區打工,一年收入15000左右。一兩年時間,王振宇家就可以實現脫貧。

像王振宇這樣貧困戶脫貧的例子,在麗園農業園區還有很多。肥鄉區全力發展現代農業扶貧,把扶貧開發同現代農業相結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共建成現代農業園區8個、扶貧產業示範園區7個,覆蓋全區所有貧困村和貧困戶。

防貧保險探索新渠道

去年以來,針對非高標準脫貧戶返貧和非貧低收入戶致貧現象,魏縣積極探索精準防貧機制,縣政府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協議,財政拿出400萬元作為防貧保險金,按照每人每年50元保費標準,為全縣易貧、臨貧的約10%農村人口購買防貧保險。保險金“多退少補、餘額結轉”,主要保障因病、因學、因災致貧或返貧。

據瞭解,保險的保障對象不事先確定和識別,而是根據大數據分析,確定醫療、就學、災情等方面的支出預警線,農村非貧困人口一旦被監控到某項支出超出預警線,相關單位隨即啟動跟蹤程序。藉助保險公司專業化手段,實施入戶核算。如果被核查人員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於上年國家貧困線的1.5倍,再經綜合認定符合條件,便可發放防貧保險金,並落實其他幫扶措施。

魏縣防貧保險探索已在冀南地區得到推廣。目前,我市肥鄉區、武安市、叢臺區及邢臺市威縣等地均與保險公司達成協議,為近300萬人提供防貧保障。另外,我市永年區、大名縣和保定市順平、邢臺市廣宗等十幾個縣(市、區)也正在積極探索引入防貧保險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