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對比度調多高才算合適?後期的「度」在哪裡?

葉梓:對比度調多高才算合適?後期的“度”在哪裡?

“我們在調整照片的時候,如何才能掌握好調整的度呢?比如說照片的對比度的調整,調了什麼樣為合適的或者說是正好的呢?”

葉梓:對比度調多高才算合適?後期的“度”在哪裡?

調整後的終稿(葉梓攝影)

我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這是在2015年的7月份我在青海省拍的油菜花田,當時我是隔著一個木柵欄在拍照,我用的鏡頭是等效焦距為58mm的一箇中焦鏡頭,當時的光線非常的充足,所以我使用的是ISO200的感光度和一個很小的光圈。機身是奧林巴斯的E-M5 Mark II。

我想拍張照片的原因是因為天上的雲真的是非常的給力,它是捲曲著的而且也很有層次感,從整體到局部都很有規律,然後地面也是有一些幾何形狀,雖然不是那麼的完美,但是也不錯,遠處還有一點點山,地面和遠山大概也分了三個近、中、遠的層次。

拍完以後你可以看到這張照片其實是非常的不理想的。我把原片導出來給你看一看,現在下邊有三張並列的橫著放的圖片,最左邊那張是原片的樣子。

葉梓:對比度調多高才算合適?後期的“度”在哪裡?

調整前的原圖(葉梓攝影)

我在之前的早自習裡面反覆講過,為什麼拍出來會有這樣的一個劇烈的差異?我們肉眼看到很美的東西,為什麼相機拍下來就變得非常的平淡?準確一點來形容就是非常的灰濛濛的,沒有那麼有鮮豔的感覺、明快的感覺,有力量的感覺。 我之前告訴過大家的是相機的主要責任不是拍下來儘可能的像你肉眼所見,而是在拍的時候儘可能的保留一切的畫面信息——

亮部儘量爭取不要保護過度,暗部爭取不要曝光不足,顏色最好不要鮮豔過渡到相機無法存儲、無法記錄,數碼屏幕無法形容、無法顯示的這麼一種地步。你可以想象一下又不黑、又不白、又不鮮豔的照片它肯定是發灰的,但是這是相機刻意而為之,越好的相機拍出來的RAW格式的照片就保留的信息越多,照片也就越顯得發灰一些。我再次強調相機不是做不到,它只是不能那麼去做,它的責任是要記錄下細節,不要曝光過度,不要色彩溢出,而不是儘可能地一拍出來就很鮮豔,這就註定意味著我們在後期處理中需要對它進行比如說增加對比度,增加反差的這麼一種處理。

葉梓:對比度調多高才算合適?後期的“度”在哪裡?

左為原圖,中為終稿,右為調整過度(葉梓攝影)

在這三張圖裡面的第二張圖片裡你可以見到,這是我的一個最終處理完的結果,它是比較近似於我當時在現場的肉眼所見的,比較像我當時的所看、所感,比較像我在回憶中留下的青海省的油菜花田的樣子,你看我加強了對比度以後會變成這樣一個結果,但是我們再看看最右邊那張照片,這是我把對比度調到頭以後,讓畫面中真的出現純黑在田裡,真的出現純白在雲上,這是白和黑已經都出現了,對比度已經到了很大的一種程度上,這個畫面效果就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這種畫面效果看上去是非常的驚豔的,它的力量感非常強,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根本就不像是我們在現場看到那個場景,它過於誇張了。

那麼哪個更好?我更喜歡第二種,這種照片看上去是真實的,而在這種真實的前提下,它又讓我們感覺到了這種壯麗的美感。而第三張照片雖然第一眼是非常的奪目搶眼,但是實際上它的雲裡面的顏色夠鮮豔,草地的對比度也過大,你看事實上現在並沒有陽光直射在油菜花田裡面,所以不應該有那麼重的黑色陰影。

葉梓:對比度調多高才算合適?後期的“度”在哪裡?

調整過度的範例(葉梓攝影)

它一切都是違背自然的,它甚至是有一點提供了過剩的美感,它是有一點甜得發膩的,就像你吃蛋糕的時候,如果太甜是不是也不好吃?這種甜味甚至會掩蓋掉其他的味道,對不對?就像這張照片裡面,它就只剩下一種這種衝擊力了,其他的東西就淡去了。比如說在第二張照片裡面我們還能見到從地到遠山的三個距離上的層次變化,但是在第四張照片裡面我們卻覺得遠處的山就變得沒有那麼遠了,好像是清晰了一些,但是實際上正是因為失去了那種霧氣的朦朧感,從而導致它的距離感也消失了,這樣的不真實的虛假的畫面其實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總而一句話,這調片子還是一切要以真實為前提,儘量去模仿當時的肉眼所見,至少要模仿當時的所想、所感,還原心裡的記憶,不要為了貪圖某一些畫面效果而做過了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