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超低排放”难在哪?企业:不是技术问题,成本难以承受!

生物质“超低排放”难在哪?企业:不是技术问题,成本难以承受!

6月26日,生态环境部通报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工作进展。通报显示,发现检查清单内应淘汰燃煤锅炉企业473家,发现整改不到位燃煤锅炉2台,占比0.4%;发现清单外应淘汰燃煤锅炉9台。

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峻,部分燃煤锅炉的淘汰和整改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不少省区,生物质正在成为煤炭的有效补充和替代燃料。而随着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的不断推进,自身排放标准缺失的生物质往往需要面临同样的“超低”考验。

生物质能否达到燃煤“超低排放”标准?技术难点何在?经济性又是否可观呢?

文 | 姚金楠 李丽旻

脱硝环节怎达标?

而从2013年开始,全国19个省(区、市)的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被列入重点控制区,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及燃煤工业锅炉实施特别排放限值。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标准分别为100mg/m³、50mg/m³和20mg/m³。

而韩某的企业恰恰位于要求最为严格的沿江8市。“所以,后来便要求生物质锅炉也执行同样的标准。”虽然,

这与氮氧化物含量50mg/m³、二氧化硫35mg/m3和烟尘5mg/m³的“超低排放”仍有差距,但对生物质锅炉而言却是不小的挑战。而在浙江、山东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与煤炭“超低排放”一视同仁的规则更让生物质企业深感不易。那么,其中的技术难点到底在哪呢?

但在实际应用中,韩某表示:“生物质锅炉烟气中含碱金属、重金属等,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易造成催化剂中毒甚至失效,还原剂同样会造成尾部受热面腐蚀以及堵塞,对温度窗口要求严格,炉温波动会造成脱硝效率低,无法达到超净排放要求。”

除技术因素外,王卫权也表示,在装备方面,“当前全国生物质燃料供热规模仍较小,而目前国内的脱硝设备大多是针对大型燃煤电厂,两者规模相差太大,其成本对生物质企业来说也就相对难以承受”。

达标排放难盈利?

面对“尴尬”的工艺和装备现状,基于环保的压力,全国生物质燃料企业却也不得不采取措施。

据悉,为达到“特别限值”的环保标准,

韩某对其现有的3台蒸汽产能75吨/小时的生物质锅炉使用了“臭氧+等离子技术”进行脱硝处理

虽然已有技术路线和相应的尝试,但韩某指出,“生物质锅炉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其尾气排放中污染物的含量也有所波动。自从今年6月新的排放处理设备投产以来,每月运营成本增加了约70万元,对本来利润空间就不大的生物质燃料企业来说,成本负担已达极限。”

尽管锅炉产能规模越大,收益越高,“但‘超低排放’标准对燃煤、燃气来说是合理的,对生物质锅炉来讲,直接要求‘超低排放’有点勉为其难。从理论上技术可行,但是经济上不可行。”王卫权坦言。“由于生物质燃料本身的燃烧特性,其锅炉产能目前最大就70吨/小时左右。对产能仅有1吨/小时的小规模生物质锅炉来说,“超低排放”标准则有些强人所难。”

此外,由于生物质燃烧后的烟尘颗粒物较燃煤排放更细,锅炉尾气处理装置中还需加上布袋除尘的设备,日常更换、维护设备同样会增加企业成本。

生物质燃料锅炉‘超低排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在我国北方某生物质企业负责人的眼中,虽然其所在的省份尚未要求生物质执行“特别排放”、“超低排放”,但环保高压着实愈演愈烈。“排放标准不应该‘一刀切’,需要经过实际测算和科学评估,制定合理的生物质排放标准”。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