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廣富林文化遺址,展示怎樣的「上海之根」?

大江东|广富林文化遗址,展示怎样的“上海之根”?

大江东|广富林文化遗址,展示怎样的“上海之根”?

從地面,走向水下,一處處歷史的遺蹟出現在眼前,這裡是曾經的上海,5000-6000年前的上海……

6月26日,上海又增加一處標誌性景觀——廣富林文化遺址。經過10多年開發後,廣富林文化遺址終於向公眾正式開放了。

大江东|广富林文化遗址,展示怎样的“上海之根”?

廣富林文化遺址全貌。(圖片由松江區提供)

廣富林文化遺址在哪裡?它位於上海的松江區。這個地處水下的文化遺存,距今有近6000年。它的發現、發掘和展示,讓人對上海刮目相看。

26日一早,東姐便前去遺址探個究竟。在水下邊走邊看,心中好生感慨,誰還能說上海是沒有悠久歷史的灘頭呢?看看廣富林就知道了。

上海不是隻有幾百年,而是有幾千年

“先有松江府,再有上海城。”這句話,相信不少人耳熟能詳。不過,現在或許得加上一句:先有廣富林,才有松江府。在松江出現前,廣富林早就存在了。

走進水下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段段樹根。它要表達的潛臺詞是:廣富林文化正是上海之根。

這樣的定位不無依據。

水下展廳裡的一件件展品,訴說著廣富林的歷史:上海屬於大陸邊緣的臨海沖積平原,今日松江,包括佘山、天馬山、小崑山在內的九峰,是從浙江綿延而來的。天目山山脈從地下延伸而來,到了松江,地面隆起,形成了上海沖積平原的骨架。至少在距今6000多年時,今上海地區西部,在沖積成陸的過程中,古海岸線長時期穩定在偏西北到東南的一線,海浪在那裡沖積成了大量的泥沙和貝殼殘骸,形成了高出原地面的遺蹟——岡身。它作為一道隔絕海水的天然屏障,成為沖積平原,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適宜居住之地。從此,原始先民匯聚於此,鑽木取火,刳木為舟,構木為巢,建立了家園。

大江东|广富林文化遗址,展示怎样的“上海之根”?

原樣保留的發掘現場。謝衛群攝

廣富林文化時期,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為先民們提供了各種食物來源。先民們在叢林中採摘野果,使用石制和骨制工具,捕獲野豬,甚至划船去湖中捕魚。男女分工有別,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一般由男性承擔,女性則從事相對輕便的勞作。廣富林先民還製作遮體禦寒的衣物,以動物纖維為原料,將其捻成線,最後用骨針縫製。

古老的廣富林歷經滄桑,從4000多年前的一個原始村落,逐步走向了一座富饒繁華古城。秦至南朝梁時代,此地曾設置過海鹽縣、胥浦縣等,但都因為環境多變,或遷移或消失。直到唐天寶十年,即751年,這裡首次出現了穩定的縣城華亭縣。至此,上海建城的歷史可追溯到1200多年前。元至元十四年,華亭縣改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下設華亭、上海、青浦、奉賢、南匯、金山等,從此在地圖上出現了“上海”這個名稱。

上海自古就是移民之地、融合之地

1959年,松江當地農民在開掘河道時,意外地揭開了廣富林遺址的神秘面紗。此後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掘和研究,直到2006年,廣富林文化這個名詞,正式被專家定義為:一種距今4000多年的新建的考古學文化。

這種文化的一個鮮明特徵,是移民文化。這裡不僅包含來自南方的良渚文化的痕跡,也有來自北方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印記。在這一帶,文化帶有上海最早的移民色彩,證明了該時期有山東、河南、安徽和浙閩贛一帶移民在此定居的歷史。

據展覽介紹,約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支來自中原地區,約今安徽北部、河南東南部及山東的先民,從黃河流域一路向長江流域遷徙,他們中的一部分來到廣富林一帶定居,生存繁衍,與本土的南方文明碰撞、結合,成為這片土地上目前有據可考的最早的移民。這支來自北方的文明,在南方的水土中紮根,留下了特徵鮮明的時代與地方印記。

第一個印證是建築。廣富林文化遺存中有直接建於地面的房屋遺蹟,與同時期黃河流域常見的房屋樣式類似。在幾乎相同的文化層中,還存在幹欄式建築,這是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常見的建築樣式。南北兩類建築並存的現象,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廣富林文化的多元融合。幹欄式建築遺蹟中,先民在構造此類建築時,先豎木樁,再在木樁上架樑,樑上鋪板,以便防水防潮,這是多雨多水的南方常見的建築模式。

大江东|广富林文化遗址,展示怎样的“上海之根”?

廣富林文化遺址先民建造房子的情景再現。謝衛群攝

還有玉器和陶器。廣富林文化遺址出土了多件玉琮,從選材、工藝和紋飾等方面,可清晰辨別出與良渚文化玉琮的明顯區別,廣富林文化時期的玉琮,具有紋飾較為簡潔,選材相對粗糙等特點,這與北方移民文化有著一定的關聯。而陶器也有著不同的紋飾,代表著南北方不同地區的特點。遺址先民使用的東西和本地土著也不同:夾砂陶器裡顆粒比本土出土的其他陶器更大,器型也不一樣,陶器殘片具有黃河下游的文化特徵。

廣富林又稱為廣富林市,其中的“市”,為集市的意思。這表明,當時,這裡已經成為有一定規模的集市。而這樣的集市,又加速了南北交融,人員匯聚。

資料記載,約在元明之際,廣富林因有集市而人煙稠密,商賈輻輳。當年,廣富林市之北環帶九峰,周邊都是一望無際的良田,四面皆水,其間河道縱橫,是典型的江南魚米水鄉。明代崇禎《松江府志》雲:“廣富林市,在三十八保,後帶九峰,前迤平疇,氏族曹氏家焉。”在該志的《華亭縣境圖》上,廣富林四面皆為水系環繞,文字標明為“富林市”,這表明,廣富林是遠近聞名的集市,是水陸貿易的集散地。

上海的繁華,早在元明之際就有了。

保護性開發,彰顯上海文化底蘊

經過10多年努力,這塊神秘的文化遺址,終於在無數考古專家和設計師及建設者的汗水中,向世人緩緩開啟了厚重的大門。

據介紹,展示部分只是廣富林文化遺址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目前仍深埋在稻田之下,將不再開發。目前,廣富林文化遺址採取最大客流限制,其中,廣富林文化展示館單日累計最大承載量是6000人,每天門票限量發放。

廣富林,是上海歷史文化之根,守護好、研究好、展示好這片孕育城市脈搏和文明基因的故土,成上海彰顯文化自信、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價值所在。

由於歷史的原因,廣富林遺址在2007年前,還是一個有著700多戶人家、9家企業的城中村,西側相鄰的郊野公園同樣是一個有680多戶人家和22家企業的集建地。環境髒亂,生態破壞,歷史文物和遺存面臨嚴峻困境。廣富林遺址保護,第一步做的是治理環境,拆除違章建築,搬遷企業和住戶。在實施保護和治理前,建設者及時對廣富林所有的建築、樹林、河塘、路格和地貌進行拍照、測繪、記錄,以便能夠在喚醒歷史記憶的同時,找回原始生態肌理和人文特徵。

廣富林的核心價值在於地下珍貴的史前遺存,所以整個保護和建設過程,始終讓考古研究成為廣富林文化展示的真正主角。近10年間,在國家文物局、上海市文物局支持和主導下,先後調集了上海博物館、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以及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10支專業考古機構隊伍,對廣富林文化遺址除核心保護區外的區域進行全面發掘研究,取得了極大的考古成就,從而為打造這一上海城市根脈文化地標,從考古發現到從文化研究,從風貌元素到展示內容,提供了重要和關鍵依據。

“嚴謹真實、複合展示廣富林的保護和開發,最終目的是要喚起人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喚起人們特別是新老上海人對這座城市根脈的瞭解和認同”,松江區委常委、副區長於寧說。

人民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