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樂也-大吟釀

一樂也-大吟釀

我們從前喝日本酒,那管得那麼多,有酒精就是。很奇怪,每一瓶都好喝。一點八公升的,一下子就喝完。

經濟起飛的八九十年代中,出現了所謂的「大吟釀」,日本人看到法國紅白酒那麼值錢,眼紅,非製造出貴酒來賣不可。

「大吟釀」為甚麼身價百倍?主要是浪費。有些暴發戶酒商,認為米粒的外層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多,影響酒味,就把它削掉。

削掉三十個巴仙,剩七十的叫「純米酒」,加了酒精的叫「本釀造酒」。

削掉四十巴仙,留六十的是「特別純米酒」,加酒精的分別稱為「吟釀酒」和「特別本釀造酒」。

削掉一半的,就是「純米大吟釀酒」,加了酒精的叫「大吟釀」。

有一些傳說,米在蒸成飯時發出的香味一下子就消失。日本人發明了一架機器,在米發出蒸氣時吹出冷風,把氣體凝固,掉落回飯中,這才是「大吟釀」的香。

沒親眼看到。不過,「大吟釀」要冷喝是事實。

總之,我們喝日本酒,最先分別出它是「辛口」和「甘口」。前者較辣,後者甜。日本人認為經濟大好的時候才流行喝辣酒;經濟一衰退,人人苦口苦臉,還喝甚麼「辛口」?當然流行甜的。

辛口和甘口我都喜歡,不嗆喉的就是好酒。好酒的定義,和食物一樣,應該基於又好喝又便宜,「大吟釀」已失去這資格。

而且所有「吟釀」酒,都是後來才把酒精加進去的,當然沒有自然釀出那麼好。

「大吟釀」一瓶七點五公升的要賣到一千港幣以上。有些香港人不會喝,還叫餐廳燙熱了喝,香味全失。

真正會喝的人,只欣賞未削過的米釀成的所謂「普通酒」,不去碰造作的「大吟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