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傳世的六大鎮國之寶,三個已丟失,三個已成國寶

歷代傳世的六大鎮國之寶,三個已丟失,三個已成國寶

九鼎

九鼎,夏、商、周傳國重器,相傳是大禹劃天下為九州時所鑄,每鼎代表一州,並將當地的名山大川、風土人情鐫刻於鼎身。因此,九鼎也成為享國的象徵,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王權。秦統一六國後,九鼎不知所蹤。傳聞九鼎或沉入泗水之中,或在秦始皇墓中。

歷代傳世的六大鎮國之寶,三個已丟失,三個已成國寶

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商周時期古蜀國金器。器身呈圓形,極薄,僅重20克。內中鏤空,分兩層,內層為圓圈,外層為四隻逆時針飛行的金鳥,象徵著太陽崇拜,也代表著古蜀國超高的黃金工藝。2005年被列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歷代傳世的六大鎮國之寶,三個已丟失,三個已成國寶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商王祭祀所用之鼎,鼎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是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代表著商王朝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被稱作“鎮國之寶”。目前已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歷代傳世的六大鎮國之寶,三個已丟失,三個已成國寶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時越國國君姒勾踐的王者之劍。劍長55.7釐米,劍身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銘文。越王勾踐劍歷經兩千多年而依然鋒利無比,出土時甚至劃傷了人手,並輕鬆劃破16層白紙。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列為國寶。值得一提的是,越王勾踐劍並不是實戰武器,而可能是王權的象徵或調兵的信物。

歷代傳世的六大鎮國之寶,三個已丟失,三個已成國寶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秦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所鑄皇帝印璽,相傳使用和氏璧所鐫刻。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象徵著皇權和正統。歷代皇帝皆以得到傳國玉璽來寓意皇權神授。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時,玉璽破一角,以黃金補鑲。至後唐時,傳國玉璽不知所終。

歷代傳世的六大鎮國之寶,三個已丟失,三個已成國寶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北宋風俗畫,畫身全長528.7釐米,記錄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風貌和生活狀況,頗有“盛世危圖”的寓意,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國寶級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