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二題之二:德崇方爲聖 山高堪稱峯

西山二題之二:德崇方為聖 山高堪稱峰

2018春節登山樂趣多

德崇方為聖 山高堪稱峰

——登融安德聖峰隨感

德聖峰是融安縣城附近的最高山峰,位於縣城郊區的西山林場之內,景色優美,山路平緩,十分適合登山健身。天氣晴朗的週末或者假期,常有登山愛好者呼朋喚友一塊去登德聖峰。我有一同事,就曾在閒聊時告訴我,他每年春節初一這一天,都要去登德聖峰,既是鍛鍊身體,也有祝福自己的人生在每一個新年就如登山般步步高之寓意,這個習慣他已經堅持有七八年了。

其實我對德聖峰始終心存好感,不僅是因為它是矗立在我們融安本地的一座大山,還因為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德聖峰。翻開中國傳統文化厚重的歷史書籍,我們就會發現,古人對“德”是何等的尊崇啊:不說西周文化中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的內涵被總結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不說孔夫子推崇的儒家思想中“克己復禮”是以德為核心的道德標準;不說《周易·繫辭》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厚德載物”時至今日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精神遺產;單就《禮記·大學》裡的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宣揚的道德綱領中,我們就能輕易地發現,“德”是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山以德冠名,且與聖相連,由此也可見居住在長安古鎮的前輩先人對我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無比敬仰與渴慕。德高方為聖,山高堪稱峰。我擅自揣測,前人既以德聖峰命名長安古鎮邊上的最高山峰,大概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崇,也有激勵自己及後人不斷勇攀高峰不斷超越之意吧。

因為對德的尊崇,以至於對名字裡帶有德字的人,我都多了一份敬意,比如那些偉人或者名人:朱德、張思德、劉玄德、曹孟德,等等。哦還有一個老外叫歌德,雖然是翻譯過來的,卻也表達了譯者對這位大文豪的敬意啊……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社會科學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多彩;同時“倉稟實而知禮節”,豐富的物質生活也促使人們也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表現在生活上就是大家喜歡走出家門,去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讓雄奇的名山大川、秀美的湖泊江河陶冶我們的情操,滌盪我們的靈魂,煥發我們內心深處的最真摯的愛國情懷。

成年後步入社會這所大熔爐,在摸爬滾打之餘我也有幸登過祖國大好河山的幾座名山大川,併為之讚歎,為之傾倒,為之心生無限感慨。然而這樣的機會畢竟象彩票中獎一樣緲小。因為工作的壓力生存的壓力讓我和其他無數的老百姓毫無二致,幾乎每天都在重複著自己昨天的生活模式,對於河南省那位美女教師關於“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瀟灑自如,我唯有羨慕再乘以羨慕的份了,至於來一場說走就走不帶走一片雲彩的人生旅途,那不過是夢境裡的美好祝願罷了。

偶爾阿Q一下想想,雖然不能時時遠足遊玩,但是家人還算平安,工作還算平常,心境還算平靜,人生還算平實,就這麼做一個平凡的人,也還不錯喲。

大概是我與德聖峰的緣份未至的緣故罷,雖然在長安鎮已經生活了將近二十年,我卻一直未曾登上德近在咫尺的聖峰,這既是我的悲哀,也是號稱喜歡登山的我的一種恥辱——原來我對登山的喜歡也不過是葉公好龍般的自欺欺人罷了。

這真是現代社會的通病,也是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人們的悲哀啊。我的同事登德聖峰的經歷讓我更加形象且深刻地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三步之內,必有芳草。我們要珍惜身邊的親人和事物,因為最愛的人就是身邊朝夕相處的親人,最美的風景就是家鄉陪伴我們成長的山山水水。比如德聖峰在外地人眼中,或許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峰罷了,然而在我們許多長安本地人眼裡,它就是高大雄峻的代號,它就是家鄉山水美如畫的象徵。

所以當縣文聯在今年秋高氣爽的九月,組織我們一幫文友去登德聖峰,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從長安縣城驅車西行,不一會兒就來到西山林場場部。西山林場場部背後就是連綿不斷的群山,群山最高者,即為德聖峰矣。

穿過場部沿著彎彎山路往前走,茂密的山林裡空氣清新,夾雜著清草野花的淡淡香味,讓呼吸都變成了一種愉悅身心的享受。大山裡除了我們這些登山者之外再無他人,寧靜幽遠得那些清脆的鳥鳴聲彷彿就在耳邊響起,清晰得你好象都能感受到鳥兒的喜怒哀樂一般。走著走著,不時還看到涓涓流水匯聚成溪,還聽到山溪水奔出山澗時傳來的歡聲笑語呢。山水相依,這些蜿蜒流淌的清澈溪水在滋潤著大山濃密植被的同時,也為德聖峰增添了幾許靈氣幾分秀雅。

我覺得吧,舉步登山所難者,在於意志力的堅韌不拔。所以登山也是一個人意志力是否堅定的絕佳考驗。

比如我們登山的文友中,就有一位叫擅長編唱山歌的農民歌者黃老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雖年逾七旬有餘,卻是性格開朗,隨口吟唱,雖然因腳部有點小傷行走不便,但他仍然堅持參加登山,拄著文友借給他的柺棍一步步向上登攀。一路上老黃與同行的文友不時還說些風趣幽默的笑話,閒聊之餘隨口吟誦而出的山歌,讓我們似大快朵碩般享受,直感嘆高手在民間,真正的文學在民間也。

雖然不時駐足歇息,但老黃硬是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上到了山頂,讓我等年輕後輩敬欽不已,有文友感嘆說,不知待到自己象老黃這樣的年紀時,是否還能如老黃這般精神矍鑠,可以徒步登上此山?!

行走在幽靜的山路上,我驀然想起,我已經很久沒有登山了。

來自農村山旮旯的我,老家的房屋就建造在山腳邊,從小我就喜歡去爬山,因為大山裡可供我們玩耍娛樂的玩藝兒實在是太多了:有許多迎風搖曳的野花以及翩翩起舞的蝴蝶可供我們的目光流連忘返,有或甘甜或酸澀或者甜中帶澀的野果可供我們果腹充飢,有長在不高的松樹上的鳥窩以及那些吱吱亂叫的小鳥吸引著我們歡呼雀躍爭先恐後去爬樹掏鳥蛋,還可以在草叢裡樹蔸底下尋找松樹菌——這種純天然無汙染無任何添加劑的野生綠色食品,無論是用於炒菜,還是煮湯,那香甜可口的滋味都是一等一的讓人垂涎欲滴哩。

後來到學校讀書了,在語文課本上不斷學習到了許多關於登山的詩文,讓我記憶深刻:譬如大唐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抒寫了於登高望遠之際想念兄弟的那份深情厚意,雖綿延千年,至今讀來仍讓人為之感傷,仍能觸動心底那根最柔弱的弦。譬如杜甫的《望嶽》,讀書時老師要求我們整首詩都要背誦下來,當時還不覺得它的厲害,等到參加工作後讀書看報才發覺,幾乎每篇寫到登山或者是寫到登泰山的文章,都概莫能外地必須引用到老杜這首詩裡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時候才深深地領略到,老杜能夠稱為詩聖,真不是蓋的!再譬如中國著名散文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娓娓道來,不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獨特風姿,更記錄了他雨中登山的獨特情趣,讓人為之心神嚮往之。雖然後來隨著自己馬齒徒增,瞭解到這篇文章寫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不免為作家在艱難困苦的年代裡,對普羅大眾置身於水深火熱的苦難之中視而不見,仍然有爬山賞景的閒情逸致而心生些許不屑。但不可否認的是,單就文筆而言,這篇文章確實是挺不錯的,我畢生都不可能寫得出這麼精彩生動的文章來。印象中還有杜牧的《山行》、楊朔的《香山紅葉》等詩文,都挺不錯的。在這些名家名篇的薰陶之下,我對登山的興趣日漸濃郁了。

其實我對登山感興趣,另外還有一個羞以啟齒的原因,那就是:因為我是一個只會撲楞楞游泳最多隻能遊得十多米遠的半吊子旱鴨子。小時候在河邊洗澡,好幾次小命都差點就被河水據為己有的我,對流動無形深不可測的江河湖海充滿了未知的恐懼和無邊的敬畏。因為對江河湖海的敬而遠之,所以我對大山的偏愛也就愈發地明顯了。為了掩蓋自己的缺憾,我常常以孔夫子他老人家的名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來進行自我慰藉,並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如大山般仁慈寬厚的仁者。

雖然是融安縣城附近的第一高峰,但與泰山、華山相比,德聖峰並不算太高,我們一幫舞文弄墨的瘦弱文友經過數小時的跋涉,無一例外地登上了德聖峰山頂。

迎著獵獵山風,我在山頂上向著來時的方向眺望,但見近處連綿起伏的群山蒼茫,層層疊疊,各種色彩完美而協調地融合在一起,與遠處緲小的城鎮、河流、田野、村莊、樹木等相連接,好似一幅完美無暇的壯錦鋪展在我們面前。我的視線被吸引住了,我的注意力被控制住了,我的心靈被震撼住了:哦天地如此遼闊世界如此浩蕩,此刻就真實地展現在我的面前!哦生命如此緲小光陰如此短暫,我們每個人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甚至連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都算不上!由是觀之,任何的不快、委屈、失敗、苦惱等等,都不過是過眼煙雲!登高望遠,卸下心中塊壘,頓時有股詩人般的豪邁、戰士般的勇毅,偉人般的征服的快感風起雲湧,激盪起伏於胸膛之間。

人生有成敗,山峰無坦途。唯有堅定信念,不猶豫,不氣餒,不退縮,舉步向前,繼續向前,以自我之不懈努力,方能勇攀高峰,才能笑對人生,無論是德聖峰,還是學習、工作、生活或者其他的什麼山峰,俱如是。一代偉人大手一揮,意氣風發地說:無限風光在險峰!登上德聖峰,頓感偉人所言非虛,誠不我欺也。

(羅念初)

西山二題之二:德崇方為聖 山高堪稱峰

登頂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