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只准騎共享單車?機械化的規定道出了高校管理積弊


高校行政管理亟須改變機械的、教條的、命令式的管理模式,應引入公共服務理論,結合信息網絡技術,實現向公共服務型管理模式的轉型,破除無形圍牆製造的封閉空間。

校園只准騎共享單車?機械化的規定道出了高校管理積弊

近日有媒體爆料鄭州大學發佈了一份署名單位為保衛處的“關於清理主校區非機動車的通告”,通告要求學校師生必須在7月15日之前將個人所屬非機動車帶離校園,學校師生今後進入學校需將自有非機動車停在校外指定區域,然後進入校園使用共享單車。通告一經發布,即引起校內外強烈反應,學校不得不宣佈暫停實施該方案。

看通告內容,這份方案的確非常不合理。憑什麼禁止自有非機動車入校?強制師生在校門外換乘共享單車的合理性在哪裡?引進了共享單車校園環境就一定能變好了嗎?這是一份經不起任何推敲的環境清理方案,多多少少顯示某些高校行政部門服務意識之缺乏,管理能力之糟糕、蠻橫、無知。

相信很多在大學執教的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某些高校的行政部門(處室)常常凌駕於教學部門(院系)之上,經常制定出一些折騰教學部門和師生的事來。教務老師和教師常常被處室下達的各種報表、各種材料、各種審批程序弄得不勝其煩。高校作為一個知識和思想空間,本質上需要一個相對自由開放的環境,而高校的行政管理理應為師生們創造這樣的環境。雖然中國多數的高校都有圍牆,但不能因為建了圍牆就把學校變成封閉的管理空間,實行機械化管理。

在管理學裡,機械化管理屬於“威爾遜-泰勒”的科學管理範式,是以生產為中心,以效率為唯一追求,極盡技術管理下的產出率。機械化管理之下,人變成了機器的一個零部件,沒有思想沒有判斷力,只知道勞動與執行。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在上世紀20年代之後遭遇了越來越多的批評,至上世紀70年代才逐步被注重倫理與價值的後行為主義和新公共行政理論超越。

鄭州大學的這份通告只是當下大學管理的極小個案,但也是“威爾遜-泰勒”管理範式的典型案例。為了達到校園整潔的目的,強制推行共享單車,禁止個人非機動車入校,全校都是一色的共享單車,多好看啊。至於通告內容是否涉嫌侵犯個人權利,是否尊重了師生的個人選擇,是否對目的與手段的合理性進行過辯論,大概不在決策者考慮的範圍。

如今的高校,除了較為機械以及相對封閉的校園管理,還有其他形式的規訓機制,給高校建了一堵無形的圍牆。當前,我國高校正在進行多項制度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也應有自己的改革方向。從理論上說,高校行政管理亟須改變機械的、教條的、命令式的管理模式,應引入公共服務理論,結合信息網絡技術,實現向公共服務型管理模式的轉型,破除無形圍牆製造的封閉空間。

筆者還想說的是,我們這些高校教師也要注意,不要被自閉於某種空間。現如今的師生關係確實疏遠了許多,一方面是因為居住地離學校遠,另一方面是開車的教師多了。在校園裡步行、騎車,空間是開放的,師生交流沒有障礙。在開放的空間裡,師生之間才能融洽無間。而如今許多老師,喜歡開車進出校園,雖然是享受,卻把自己與學生隔離開了。如今高校早已不是智者的學園,已淪為現代化工業體系下的生產單位。儘管如此,高校的行政部門仍有必要多學習公共服務理論,轉變服務理念,為師生們創造一個輕鬆自在的空間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