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生鮮產品,線上價格可能比實體更貴

隨著生鮮電商的崛起,如今購買瓜果梨桃等生鮮產品也可以像點外賣一樣,動動手指就可以下單了,一些配送速度快的生鮮平臺 ,2 小時就能送貨上門。

雖然生鮮電商的出現,節省了我們的時間,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出現了一些讓消費者苦惱的問題。

生鮮電商能讓我們明顯感知到體驗感較差的有送貨時間、產品口感、產品外觀,如果生活比較細緻的網友還會發現線上價格居然比實體店的更貴。

打開外賣平臺,除了點餐,在附近商超的線上店裡買生鮮也成了不少市民的新選擇。但北京市民陳女士最近在購物時發現,家樂福超市的生鮮線上價格遠遠高出了實體店的價格,例如,在家樂福廣渠門店裡,家優鮮紅富士蘋果每斤7.5元,但在餓了麼平臺上定價為每斤19.8元;白香瓜的門店價為每斤3.5元,但線上價為每斤5.76元;羊角蜜瓜門店價每斤2.98元,線上價每斤5.5元。這幾種商品的線上價格分別比線下價格貴了164%、65%、85%。而門店工作人員明確表示,外賣平臺上的商品都是在門店裡挑選打包。

同樣的生鮮產品,線上價格可能比實體更貴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首先就貨時間來說,雖然部分生鮮電商可以滿足2 小時送貨上門的需求,但基本都是同城配送,這樣的電商平臺都有自己的物流系統,自建物流冷鏈系統的成本對一些有實力的生鮮電商平臺還可以承受。

畢竟還有很多中小平臺是沒有這樣實力的,他們怎麼辦?只能走普通快遞,而且為了降低成本,被迫選擇一些物流速度較慢的快遞公司配送,這樣物流時間就會很長,很多消費者下單之後,要等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能收到貨,

從時間體驗來講,給客戶帶來了極差的感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生鮮平臺接連倒閉的原因,因為跟傳統電箱相比它更燒錢,目前為止,幾乎還沒有哪家生鮮電商剛說自己實現盈利的。

產品口感和產品外觀是消費者最關係也是評價最多的點,其實個人感覺如果把這個債算到平臺上,確實有些冤枉他們了,我們總是從新聞報道中說,整個生鮮農產品的市場能達到幾萬億到幾十萬億不等,聽著市場規模確實蠻大的,可是真正通過網絡渠道銷售的比例只佔 1%,2% 是有理由的,大部分仍然是通過線下渠道在流通,這也是有原因的。

生鮮電商看似使農產品從原產地直達消費者變成了可能,可是如果零售農產品的話,許多農戶是無法承受物流成本的。

結果有三家的樣品第二週才送達,一問原因,原來是因為物流成本太高,所以走的普通物流,結果四五天才送到,只有一家走的快物流,可是物流成本幾乎達到了樣品的價值,這樣的物流成本讓一個商家賣出一份產品,就賠一份錢,誰還願意走線上零賣。有人說自建冷鏈物流不就好了嗎?存儲一批,這樣送貨還及時,可這涉及了維護和損耗的成本,生鮮不想其它產品,它的保存時間及其短暫,平臺自己存儲如果不能及時銷售掉,那麼損耗是相當大的,而冷鏈物流的維護成本也不是一般生鮮電商平臺可以承受的。

同樣的生鮮產品,線上價格可能比實體更貴

所以造成了很多農產品生產者還是更喜歡走傳統的線下銷售渠道。而這又成了一個問題,中國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還沒有建立,所以造成了生鮮產品口感和產品外觀就會千差各異。

有人所可以利用生鮮電商平臺倒逼農產品的標準化,可是以線上銷售的佔有量來說,它很難強迫農產品標準化。

而以上這些問題最終造成了一個既定事實,為了盈利或者為了生存,很多生鮮平臺將損耗、物流造成的成本增加的部分,加到生鮮產品上,通過提高產品的價格,來降低自身的運營成本,最終這部分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至於生鮮電商平臺的未來出路在哪裡?目前還沒有比較成功的案例,你有什麼好主意嗎?

同樣的生鮮產品,線上價格可能比實體更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