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山非遗文化——火草纺织技艺

2009年,火草纺织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走进文山非遗文化——火草纺织技艺

壮族是丘北县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丘比县境内壮族源于骆越族群,分为侬支系、沙支系、土支系,占丘比县人口的30%。明朝初期,我县壮族村寨就有人制作火草被,当时由于西部没有棉花,而要抵御冬寒,就必须有保暖的东西,于是,聪明勤劳的壮家妇女就从山上采来“火草”(壮语叫“满尾”)当棉花用。

走进文山非遗文化——火草纺织技艺

火草,一种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土山,有些石山也有,火草在春天发芽,冬天落叶,一般在秋天采摘火草叶,这个时候是火草的成熟期,制作火草被所需的部分长得又白又软又厚,最适合用于制作做火草被子。

走进文山非遗文化——火草纺织技艺

八月份,勤劳的壮家妇女背上背箩到山上去采摘火草叶,采回的火草叶用水漂洗干净后装在簸箕里。然后趁水汽未干透,从叶片根脚往下剔,剔时要小心,用力均匀,尽量把火草叶背面像棉花的纤维部分完好的剔下,把剔下的叶片一张接一张的在大腿上搓成线,火草线的粗线要尽量均匀,织出的火草被才平整,要搓够一床火草被约需要十多箩火草叶。

走进文山非遗文化——火草纺织技艺

走进文山非遗文化——火草纺织技艺

把搓好的线随意地放在筛子里,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等干透后,才把火草线裹成线团。织火草被时,用麻线为经线,用火草线在麻线上来回穿梭,但是由于火草线不牢固,聪明的壮家妇女在织火草被时,穿三四次火草线就穿一两次麻线,这样织出的被子就又暖和又牢固,不轻易破损。

走进文山非遗文化——火草纺织技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布依、蒙古、白、傣、仡佬11个民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以喀斯特地貌为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文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全州各类民族文化资源多达700余项。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代表性传承人5人。5个国家级项目为:“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女子太阳山祭祀”。有“壮族纸马舞”“棒棒灯”“苗族闹兜阳”“苗族花山节”“彝族弦子舞”“瑶族度戒”等省级保护项目44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有“瑶族盘王节”“芦笙舞”“花脸节”等州级保护项目80项,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65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约270项、代表性传承人260人。

文山州文化广电体育局 宣

整理于文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刊、文山州政务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