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40年前的中國,做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指示,從此掀開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熱潮。那時候,中國向美國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學人員啟程出發。

同機飛往美國的52人中,除了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的姜伯駒、張恭慶是以訪問教授的身份去的,其餘50人都是被成為“訪問學者”的留學生。

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派遣留學生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奏。

從第一批的50名留學生,直到去年出國留學生人數達到60.84萬人,這些龐大的留學生人群也得以見證祖國的愈發強盛。

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

那時,國內指出了對留學工作的指示: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是十個八個。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為了貫徹這項宗旨,教育部就迅速展開了選拔第一批赴美留學人員——從清華、北大、中國科學院等各大高校選出50名學者,其中清華有9人。

為了趕在中美建交前夕到達美國,他們在此乘坐途經巴黎的飛機轉美航,歷經25個小時抵達華盛頓。

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巴黎“外星來客”,50人共揣50美金

現在清華教授趙南明曾回憶道:“當時經濟落後,外匯奇缺。我們50個人只有50美元,在領隊兜裡揣著。”

“聽說國外到處都要小費,上廁所也要給小費,就特別緊張,害怕拿不出來錢。從中國到巴黎,飛機要降落的時候,互相使個眼神,排隊一個個上廁所。”

現在前途君才知道,什麼叫確認過眼神!

他後來說,直到到了美國,聯絡處才給了他們經費,想想那時候還是蠻窘迫的。

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給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統一製作的大衣

“出國前夕,我們去做了西裝、帽子、包,都是一模一樣的。”

趙南明教授笑著又說:“當到了巴黎的時候,我們的到來,讓這個浪漫時尚之都頓時傻了眼,他們看我們彷彿就像‘外星來客’似的。”

“中美建交”的歷史見證者

這個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批留學生,在美國聖誕期間到達美國,為中美建交打下了良好基礎。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當時鄧小平在白宮迎接了中國首批52名留美人員。

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回憶,在卡特夫人為卓琳女士(鄧小平夫人)舉行的招待會上,全體留學生受到了卓琳的接見。

她語重心長地講了話,勉勵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學成回國,報效祖國。

隨後這批留學生被分配在喬治城大學和美利堅大學進行強化英語訓練,經過三個月的語言學習,50人被分配到了頂尖名校和個院校的研究所開始學習,包括MIT、加州伯克利大學等。

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位於加州伯克利大學校園

第一次與電腦”親密接觸“,熬夜學編程

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是留學生的常駐地。

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張楚漢說:“當時,我們夜以繼日,每天晚上搭乘午夜末班車往返住地,為的是回國後可以向全國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考卷。”

當時,趙南明教授也說,那段時間是這麼多年來工作強度最大的兩年。他從農村小鎮考到清華,俄語是第一外語,英語沒學好,一開始搞原子能,會看英文文獻,但講話完全不行。

他後來還說,去到美國,我晚上12點從實驗室離開,沒有周末節假日。

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那時候剛到麥迪遜的柳百成院士,住在一個普通美國寄宿家庭,看到房東太太7歲的兒子正在玩蘋果電腦。他感到特別吃驚,因為出國前自己從未見過電腦。

但在美國,連小孩都能自如操作。“我感覺,或許有一天,計算機會改變人類的生活。”從那以後,他就一杯咖啡到凌晨三點,和本科生一起學習計算機高級語言。

50名留學生回國後有17個成了院士

對於首批留學生來講,拓寬眼界是他們最大的感受。

李衍達也是當時留學50人中之一,他現在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說打開眼界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今天的啟發就是要敢於創新工作,一定要自信。留學讓他們看到了科學國際發展方向、潮流,也看到了中外之間的差距。

50人共揣50美金赴美,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中17人成了院士

留學生與諾貝爾獎獲得者西伯格(後排左二)

第一批被派出國的52人中,回國後有17人成了院士。從首批52人的涓涓細流,到如今的60萬。40年間,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數累計達到了519.49萬人,其中有313.2萬名留學生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這種滿腔熱血的拼搏和努力,也希望留學生日益激增的今天能發揮更加淋漓盡致——保持著留學者的初心,擁有著留學者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