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的姑姑(原創)

一個人,像一本裝幀好的老故事,上一頁,堆砌著風花雪月,下一頁,熬煮著煙火塵心,待翻閱完之後,就是悲喜冷暖的一生。

小玲家的父親姊妹三個,伯是老大,在政府部門工作,雖吃的苦少,但家裡大小的事總是他操心;父親是最小的,小玲的姑姑排行老二,小玲不知道姑姑今年多大歲數。 在小玲的印象裡,她的姑姑如父親一樣,都非常勤勞,只是姑姑比起父親來,更多了鍋堂灶裡的精緻。鄉下人的日子,要講究衛生是不容易的,但小玲的姑姑的廚房裡總是讓人舒服,做的飯菜也可口。小玲的姑姑(原創)

小玲在鄉村的一所學校讀書,在星期天或放暑假,總會去她的姑姑家,也會幫著姑姑做家務,小玲總誇姑姑蒸的饅頭不但好吃,看起來又幹淨又漂亮。不像小玲媽媽蒸的饅頭,個頭大小不均,顏色也沒姑姑家的白,吃起來沒有姑姑家的帶著甜味。姑姑會告訴小玲,淘麥子曬麥子也很關鍵,不能曬得過幹也不能夾著溼;揉麵也重要,要反覆地揉,出來的饅頭有一層一層的樣子,吃起來有味;活出的面也是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儘管小玲的姑姑給小玲講了蒸饅頭這麼多細節,小玲還是沒長進,一直也沒學會,蒸出的饅頭端出來時,惹出的笑話是:“整個一個軍用品,黃透了,大人們只吃了一個就飽了。”不過,小玲的姑姑還表揚了小玲,“這麼大的饅頭,好在蒸熟了。”

小玲雖年紀小,小玲的姑姑總教小玲一些做人的道理,姑姑說,“一個姑娘家,鍋頭灶臉的可不要惹人見笑,你像這做飯,順手就把該刷的刷了,整整齊齊放好。出門一定要穿戴整齊,蓬頭垢面的,別人瞧不起!”記住了姑姑的教導,小玲也基本能做到:放學回家,總幫母親把鍋灶、屋子收拾得乾淨、舒適。

小玲的姑姑生了二兒三女,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還要受姑夫的責罵甚至有時被姑夫打得青傷紅印,一連幾天都不能下炕。但小玲的姑姑總把苦水往肚裡咽,從不給孃家人哭訴,說:“事情鬧大了,我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娃娃都這麼大了,再難日子也要過。”

小玲在母親面前抱怨,“你們也心恨,不替姑姑抱不平,出出氣。”小玲的母親無奈地說:“你不知道,咱們……你姑姑有難言之癮呢,咱有短處,不好說……”小玲的姑姑(原創)

小玲見母親囁囁嚅嚅,想創根問底,母親這才說出秘密:“你姑姑的大女兒不是你姑夫的。你姑姑年輕時長得好看,被鄰村的一個男人害了,懷了孕,一直不敢說,你爺爺奶奶也沒有看出來,等快生了,才知道這事。你姑夫是外鄉人,逃難到咱家,你爺爺奶奶見可憐就讓他給咱家放羊。碰到這見不得人的事,你爺爺奶奶就求你姑夫,你姑父開始不答應,但為了兩條人命和咱家的臉面,你姑父算是應允了。收拾好你姑父的羊倌房,就把你姑姑送進去,你姑姑就生了個女娃。你姑父可能一直不舒坦,這些年,把這事當個把柄握在手裡,拿捏咱家人,對你姑姑動不動打罵,唉,你姑姑把苦往心裡咽吧!這還能咋辦?就為這事,你爺爺氣得肝病復發,吐血,還和鄰村那男的打官司,把男的告得坐了牢房,來來去去的折騰,你爺爺病加重,沒到五十歲就去世了!這幾年總算平靜下來了,外人也不咋說閒話了,你姑姑的眼淚也少了。想熬一熬,就過去了!但苦命的人在苦水裡泡過,一直苦巴巴的,你姑姑那年生二女兒,你奶奶在你姑姑家侍候月子,晚上剛洗完鍋,上炕脫衣,剛吹滅燈盞,準備睡覺,不知咋的,一頭栽下炕,你姑姑喊來你姑父,把你奶奶抱上炕,你奶奶口吐白沫,再也沒叫醒!想想當時的艱難,你姑姑不知怎麼挺過來的。那年,你父親還在上學,家裡遭遇這麼多不幸,也就輟學了,好虧你大伯母已娶進門,還算有人做飯,有人縫衣!”

小玲聽著,心裡難受,“這麼多年了,姑姑活得真是不容易啊!現在,我要勸勸姑父,改改脾氣!”

“我也勸過,不頂用!你姑父是個沒文化的人,犟起來,九頭牛就都拉不回來,不過,現在好多了!家長裡短的,娃娃少摻和!”小玲母親搖頭說。

小玲氣咻咻地說:“你們大人的世界我不懂,但現在什麼時代了啊,還老觀念!”

小玲覺得電視裡才有的事原來現實中也有,而且就在身邊的親人身上演了一遍。小玲的姑姑(原創)

又一個週末,小玲又去姑姑家,姑姑的胃疼病又犯了,臉色臘黃,但還掙扎著幹家務,小玲勸姑姑去看病,姑姑揉揉胃,“老毛病了,心裡憋了氣,吃上些就擱在胃裡不消化,就痛!你大伯昨天來,送來了些藥,吃幾天,就好了。”

“我姑父又打你了?”小玲不平地說,“姑姑,你為啥這麼能忍?”

姑姑擦著眼淚,“小玲,你不懂姑姑的難處,姑姑都是死過幾回的人了,夫妻間這些磕磕碰碰算啥?孃家離很近,事情鬧大了,還不是給孃家人添亂?”

姑父陰著臉進了屋,小玲和姑姑欲言又止。吃過午飯,姑姑已出嫁的兩個女兒來看望姑姑,家裡又有了歡聲笑語。

又過了幾年,小玲出外求學,與姑姑見面的日子少了。但她一直惦記著姑姑,盼著姑姑一家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