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強黨建 爲村集體經濟發展傳導「光熱」

海西州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增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方式,立足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支撐,多手發力,推動全州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海西州強黨建 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傳導“光熱”

海西州把黨建作為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核心要素,助推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有效提升村黨組織引領脫貧攻堅,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核心作用。選育297名“聽黨話、跟黨走、有本事、能帶富、肯幹事、幹成事、自身正、威信高”的農牧民充實村級班子,讓優秀黨員在支部中“唱主角”,讓致富能手在班子裡“挑大樑”。通過村“兩委”集中換屆,全州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中,致富帶頭人佔41.0%;農牧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佔23.1%;新當選的村委會主任中,致富帶頭人佔33.9%。

釋放黨建優勢,整合社會力量,整合惠農政策,引導社會資金、項目、企業進村,定位村級產業發展,實現集體經濟發展與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最大程度調動群眾參與和支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同時,鼓勵優秀大學生、外出創業能人返鄉發展實體經濟。

圍繞各村不同的產業發展實際,鄉鎮黨委引導村級黨組織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烏蘭縣柯柯鎮西沙溝村以大項目或大產業徵地為契機,將村集體閒置土地及撂荒地流轉租賃,做好“房東經濟”;都蘭縣宗加鎮哈西娃村引導牧民由單一草地畜牧業發展向種植業、特色養殖等方面多元發展,村集體收入達29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3.65萬元。德令哈市東山村依託城中村優勢,探索集體經濟產業化發展模式,成立東山村旺達養殖合作社,吸納產業發展資金1141萬元,建成集餐飲、商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商業服務大廈,2017年下半年當年運營,當年收益。

探索全新的分配管理使用模式,讓經濟發展成果惠及群眾。德令哈市東山村按照邊產出、邊投入的“滾雪球”發展方式,將所得收益的40%用於村集體資金髮展需要,積累資金擴大再生產,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形成規模後,先後投入1686萬元用於村集體經濟再發展,將所得收益的60%用於村民分紅,為全村村民繳納醫療保險金31.38萬元;先後救助困難群眾15戶,發放救助金16萬元,村民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真正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