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試,他和我的差距,只在一個「讀」字上……

大學入試,他和我的差距,只在一個“讀”字上……

日前,一舊友來訪,突然讓我想起了一件事。

他是我初中和高中的同學,同為足球愛好於參與者,之間的關係甚好。

當時我學習時一直是默讀默看的,而他看書時總是嘟囔著細聲細語第跟讀,為此,我們幾個時常在一起踢球&學習的同學都還笑話過他。

就這樣一晃六年,初中的平時測驗和考試時,還看不出我們之間的差。

但是到了高中時,特別是大學入試時,我們之間的差距就隔開了一座山。

他考上了上海的名校,而我沒有考上大學,輾轉著去了日本,卻讓我真正變得開始自己想要,自發拼著命讀書起來。

之後,我們之間還保持著聯繫,雖然幾年也見不著一次面,但是偶爾電話一下倒是沒少過。

我記得我們談起過當時的學習,我說看了很多遍都不會記住,可能心思不在學習上,他說自己是看讀個幾遍基本都能記住。

說話時也沒在意,但是一旦自己開始踏足“高效學習”的系統化解決人方案這塊領域時,我想起了他的一貫學習方式—邊看變嘟囔,然後他說的看讀,這應該是幫助他學習上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為此,我專門求證過他,事實果然如此,很大部分是他的長久下來的邊看邊讀的習慣,造成我們在學習上的差距,當然還是有其他一些學習上的改變。

然後,我開始培養自己每天15~30分鐘的音讀(英文文章、日文文章)習慣,然後我也開始明顯第感覺到,當初我們之間的差距是怎麼形成的。

大學入試,他和我的差距,只在一個“讀”字上……

道理很簡單

默讀是用眼看輸入,但是音讀則是在看的瞬間,嘴巴同時發聲輸出,音色再對到耳朵進行輸入,一次讀是3次的複習經驗。

也就是說,學習中比輸入更重要的輸出方式,可以通過音讀達到輸入和輸出的完美結合。

這種形式其實有大家都熟知的變相高效活用法,那就是“費曼技巧”—輸入的知識,通過說給別人聽,教授給別人,課獲得最完美的記憶和理解效果。

而獨自一個人也可以表現(做)的輸出方式就是音讀。

特別是暗記類學習內容,通過音讀能明顯縮短記憶和理解時間。

另外,音讀時刺激的大腦前頭頁,是和自制力,幹勁,集中力,激減睏意等都有著強關係。

尤其是對於集中力的影響—默看時,文字內容可以跳躍,思維甚至可以“飛到”別的地方去,但是音讀時就沒辦法這麼做,看+讀必須一字不漏地進行,不得不讓大腦保持高度的專注。

音讀還是“作業興奮”的最佳適用方式,比如孩子回到家不學習,先讓他們讀15分鐘課文(或者跟著筆貼練字15分鐘),就能讓孩子快速進入到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中來......

當然音讀也有它的劣勢,比如受場所(在外)情緒(害羞)等的影響較大;讀比看吃力;時間會默看花得多(其實這不是問題,習慣了音讀後可以進行高速音讀,能讓記憶力,理解讀解力等各種能力都獲得飛躍般的提升);不能和朋友一起學;學習長篇文章,大量內容時不適合(這就是學習技巧的問題了,重點部分,自己的要約等可以音讀)等。

大學入試,他和我的差距,只在一個“讀”字上……

【一句話】

讓自己養成閱讀時輕讀,每天音讀15分鐘的習慣,讓自己實實在在體感到自身變化的樂趣。

大學入試,他和我的差距,只在一個“讀”字上……

大學入試,他和我的差距,只在一個“讀”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