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高考語文微寫作|我有10個理由認定顏回是好學生的標本

2018北京高考語文微寫作|我有10個理由認定顏回是好學生的標本

今年,北京市高考語文微寫作三選一中的第③個題目是這樣的:

讀了《論語》,在孔子的眾弟子之中,你喜歡顏回,還是曾參,或者其他哪位?請選擇一位,為他寫一段評語。要求:符合人物特徵。150-200字。

如果沒有讀過《論語》,或者只是很粗略地讀過,這個題就很難回答。但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如果對於《論語》很熟悉,這個題就是一道完完全全的送分題,把這10分拿到可以說易如反掌,手到擒來。

即使單就顏回(即顏淵)一人而言,也可以有相當多的角度切入。但畢竟2018高考已經過去,“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寫這篇文章不是單純為了給學生一個應試的指導,更多是以顏回為標本,談談一個好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特質。

進一步而言,不僅是談一個好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特質,說好學生只是就孔子和顏回的師生關係而言,事實上,顏回的品格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追慕。

1

【《論語》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第六》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論語·先進第十一》

【我的評述】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但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是誰?毫無疑問是顏回。在《論語》中有兩個人曾問孔子同一個問題——“弟子孰為好學”,一位是魯國權臣季康子,另外一位是魯國國君魯哀公。

相對而言,對季康子的回答比較簡略,對魯哀公的回答比較詳盡。但關於“弟子孰為好學”的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有顏回者好學”,接下來的“不幸短命死矣”表達對得意門生英年早逝(顏回卒年僅41歲)的深深痛惜。而“今也則亡”,說今天再也沒有像顏回這樣的好學之人了,則是極言顏回之好學,甚至達到後無來者的程度。

《論語》中談為學,都是在談學做人的問題,而不是我們現在通常理解的讀書為學或者學知識的問題。在回答魯哀公時,孔子對為什麼說顏回是好學之人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是因為他有“不遷怒,不貳過”的優秀品格。

應當說,“遷怒”和“貳過”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人性的弱點,而要能做到“不遷怒”,不把問題和責任推卸給別人,“不貳過”,不在同一個地方栽跟斗,就需要一個人具備特別強大的自我反省的能力,唯有如此,這個人才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要具備強大的自我反省的能力。

2

【《論語》原文】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第二》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我的評述】

孔子整日和顏回講學,但顏回沒有提出任何不同意見。於是孔子覺得他好像很愚笨,但是等到顏回退下來,私底下聽他議論時,“亦足以發”,所謂“發”就是“發現”“發揮”之“發”,也就是顏回也能夠在老師講解的基礎上有所發揮,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而這種對老師所講的內容能夠有所發揮到了什麼樣的水平呢?在另外一段師生對話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當孔子讓子貢說說他和顏淵相比誰更強一些的時候,子貢說“賜也何敢望回”,之所以不敢和顏回相比,是因為他自己只能“聞一知二”,而顏回則能“聞一知十”。對子貢的這個判斷,孔子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無論是子貢,還是顏回,都做到了孔子說的“舉一反三”,只不過顏回不但能夠舉一反三,而且大大超過了這個水平。世間的知識技能道理等何止千千萬萬,我們不可能採用窮盡的辦法去學習,窮盡絕對不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而要學會遷移,要能夠舉一反三,甚至聞一知十,才能達到很高的水平。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具備超強的遷移能力。

3

【《論語》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第六》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論語·子罕第九》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第九》

【我的評述】

所謂“三月”,是指時間之久,顏回能夠在用心於仁德這件事情上持續發力,從不間斷,而反觀他的那些同學,無非就是“日月至焉”,也就是偶爾為之罷了。

也正因為顏回對於仁不斷追求,他才會“語之而不惰”,能夠聽老師說話,始終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在顏回離世之後,孔子感嘆說,“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老師看到了顏回不斷精進,而沒有看到顏回停下來。真可謂是“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一定程度上來說,超世之才為“立大事”提供了一種可能,而“堅忍不拔之志”才是“立大事”的最重要保障。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應該有恆心,目標始終如一,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4

【《論語》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第五》

【我的評述】

在孔子要顏淵季路各自談談他們的志向時,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伐善”就是誇耀自己,而“施勞”就是張大功勞。《易經》有云:“勞而不伐”,雖然有功勞,但卻能夠保持謙遜的品質,不矜誇炫耀自己。

“無伐善,無施勞”體現了顏淵的謙虛,老師說過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些顏淵都牢牢記在心裡,並落實在行動中了。

【好學生特質】

滿招損,謙受益。一個好學生,一定要有特別謙虛的品格。

5

【《論語》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第十一》

【我的評述】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極言物質條件之簡陋甚至艱苦,一般人忍受不了這種艱苦,但是顏淵卻不以為意,真正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因為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他自己的“樂”之所在,是真正的安貧樂道。所以孔子反覆讚歎“賢哉回也”。

孔子自己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評價顏回說“回也其庶乎,屢空”。雖然顏回經常處於衣食無著的狀態,但他的學問和道德卻沒得挑,近乎於完人。

在這一點上,顏回和他的老師有高度的精神共鳴。物質生活固然重要,但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果過於著意於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必然會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所缺失。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會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而不會只把眼睛盯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上。

6

【《論語》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第十一》

【我的評述】

本章看似孔子對顏回有批評之意,因為他說“回也非助我者也”,給顏回當老師,達不到教學相長之效果,顏回對老師的話不僅僅是“不違”,而且是“於吾言無所不說”,對老師所講的道理沒有不感到喜悅的。

從“不違”到“無所不說”,在我看來,又上了一個臺階。顏回天資聰穎,能夠默識心通,和老師形成共鳴,所以無所疑問。同時應特別注意,這種愉悅地學習,和從學習中獲得愉悅,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互動。顏回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樂之”者。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能滿足於停留在“知之”的水平,還要爭取達到“好之”甚至是“樂之”的層次。

7

【《論語》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我的評述】

“顏淵問仁”這一章最值得一講,有太多的關於一個好學生應該具備的特質值得一說。

先看“顏淵問仁”,字面意思無非就是顏淵問老師關於仁德的問題。但如果有一定的閱讀背景,就知道“仁”是孔子關於人的最重要界定,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從“顏淵問仁”中可以看出顏淵提出問題的能力,他能提出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甚至於是最為核心的問題。

如果說“顏淵問仁”這只是一個孤例,不足以證明以上這個結論。那還可以關注《論語》全書,全書中記載顏淵向老師提出問題只有兩次,一次是問“仁”,另外一次是問“為邦”,所謂“為邦”就是治理國家,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克己復禮,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些話看似易懂,但又都蘊含了極深刻的道理。顏淵“請問其目”,他要追問更為詳細的條目,這一追問極為關鍵,促使老師把問題解說得更為明確,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當老師說完這些細目之後,顏淵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不敏”當然再次體現了顏淵自謙的特質,但“請事斯語矣”中的“事”在理解上就更為關鍵,這個“事”告訴我們,顏淵不滿於一般意義上的聽明白,而是要把相應的道理落實在行動中,也就是踐行。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應該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在關鍵節點有追問的能力,能夠有很強的行動力。

8

【《論語》原文】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第九》

【我的評述】

這一章是在講顏淵對孔子之道的崇拜之情。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孔子之道是如此之高深微妙,不易探究。但顏淵能夠很好地把握兩點,一個是孔子的教學特點,另外一個是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學特點是“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這在《論語》的相當多章節中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但夫子雖然對每一個學生都循循然善誘人,但只有顏淵體會到了,並且能夠極為準確地總結出夫子教學這一特點。而一旦把握了老師的教學特點,必然會在學習中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只有廣泛地博覽典籍,同時又能夠用禮儀約束,才不會做出離經叛道之事。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還在“文”與“禮”,“知識”與“品德”,“育分”與“育人”之間徘徊不定,甚至更傾向於前者而忽視後者,其中的或隱或顯的危害正在成為毒瘤,侵蝕著我們的這個社會的肌體。

顏淵能夠準確地把握老師的教育理念,感受到老師是“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這一點尤為難能可貴,所以他在學習上才有“欲罷不能”之感。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要能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老師的教學特點和教育理念。

9

【《論語》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第七》

【我的評述】

這一章很有趣味,孔子在表揚顏淵時,被子路聽到,子路很不服氣,問老師“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路滿以為這次勝券在握,帶兵打仗這樣的事老師一定會帶著他,而不會帶著顏淵。但沒想到老師說徒手和老虎搏鬥,徒步渡過大河,做這樣危險的事情,到死了都不知道後悔的人,我不會和他共事,一定要臨事時有戒懼之心,並且能夠很好謀劃,最終獲得成功的人,我才會選擇和他在一起。

這是在批評子路有勇無謀,但也在另外一面,反襯了孔子對錶揚顏淵的表揚。

孔子對顏淵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用我就幹起來,不用我就藏起來。這樣的一種態度和能力,只有我和你才具備吧。

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本身就是一種智慧,是隨遇而安,但絕不是逆來順受,更不是有勇無謀。

能夠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必然有一種大智慧在,有對天命的深入理解在。

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謂“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所謂“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關於天命的理解上,孔子和顏淵有高度的一致性。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要有強大信念,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絕不會有患得患失之感。

10

【《論語》原文】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論語·先進第十一》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論語·先進第十一》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第十一》

【我的評述】

孔子在匡地被囚禁時,顏淵和他走散了。後來,再次見到,孔子對顏淵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顏淵說:“老師您還活著,我怎麼敢死呢?”

可是,顏淵英年早逝,終於先老師一步離開了。孔子對於顏淵的離世大悲痛,這是對晚年的孔子的最大的打擊。他“哭之慟”,大呼“天喪予!”“天喪予!”“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啊!”“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啊!”

當其他弟子勸說孔子不要過度悲傷,以免傷身的時候,孔子說:“我不為這樣的人悲痛,我為誰悲痛呢?”

孔子和顏淵,最為難能可貴的師生關係,最為令人豔羨的師生之間的緣分,就這樣畫上了一個不算完滿的句號。

【好學生特質】

一個好學生,用他的每一個具體而微的行為,用他最獨特的品質,讓老師記住了他,讓師生相遇成為一種難得的緣分。

【結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的好學生顏回是如此之優秀,是好學生中的好學生。

斯人已逝,“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還好孔子給我們激勵還在,書諸竹帛,傳諸久遠,我們可以帶著這些激勵遠行。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不需要依靠別人,而必須依靠自己。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距離我很遠嗎?當我向仁德的方向努力的時候,仁德就到我身邊來了。向正確的方向邁開的每一小步,都值得鼓勵。

“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要想成為仁德之人,必然要先付出,然後才可能有收穫,這個付出的過程就是收穫仁德的過程。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首先付出勞動,然後才能夠有所收穫,這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

顏回同學在前,他對老師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讓我們沿著顏回的道路,在讀《論語》時,也“請事斯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