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國際銀行到手!柳傳志復盤聯想控股,更多上市公司在路上

從回顧2000年初始創建聯想控股,到笑談當年錯過BAT,柳傳志詳細覆盤聯想控股發展之路,並透露旗下已有若干條“準備開出去的船”,綢繆獨立上市

盧森堡國際銀行到手!柳傳志覆盤聯想控股,更多上市公司在路上

圖為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

“未來,我們蘊藏的若干個準備開出去的船,將按照預定的戰略發出。”這是7月2日晚聯想控股(3396.HK)收購盧森堡國際銀行(英文簡稱BIL)89.936%股權一錘定音之際,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給資本市場留下的另一片無限遐想空間。

未來,聯想控股還將創造哪些故事?身為它的締造者,柳傳志對於聯想控股的多元化發展路徑,究竟有何感悟?對於近期有關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討論,他又有何思考?

覆盤聯想控股因何而生

《投資時報》:7月2日晚,聯想控股發佈的最新公告顯示,已成功完成收購Precision Capital持有的盧森堡國際銀行(英文簡稱BIL)89.936%股權,此次併購共支付15.34億歐元(約合117.41億元人民幣),這樣大宗的收購,除過往Lenovo收購IBM PC 和MOTO之外,在聯想控股歷史上,並不多見。對此,您有何感受?

柳傳志:和盧森堡國際銀行的合作,對聯想控股來說,無疑意義重大,我相信對盧森堡國際銀行來說,意義也很重大。特別是在當前局勢下,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而言,也許又是一個新的實踐。

首先還要說明的是聯想最早是電腦起步,為什麼會發展成為去收購銀行的企業。

聯想2000年時的業務結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楊元慶領導的自制品牌電腦產品業務,就是今天的Lenovo(聯想集團);另外一部分是由郭為領導的神州數碼的IT代理產品業務。2000年時,我做了一個重要舉動,就是把這兩塊單獨上市之外,母公司聯想控股則開闢了一個財務投資的新業務。

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調整?

原來的業務結構,就是僅僅做IT業務的結構,風險很大,很容易全軍覆沒。

我在1998年時,到美國的GE去學習了十天。在那時候,我腦子裡一直想的一個問題就是,1984年我做聯想時,當時全世界有幾萬家電腦公司,到1998年前後,雖然聯想的業務在一路高歌,但看全球,做電腦業務的已經剩不到十家了。高科技領域裡的顛覆式創新、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讓這個行業風險很大,裹足不前是不行的,創新的風險也非常大,因此,怎麼能夠讓現有企業敢於創新,同時讓自己又活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多元化。

盧森堡國際銀行到手!柳傳志覆盤聯想控股,更多上市公司在路上

可能大家都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的學術派大都認為做企業就要專一,不能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做,這使得我們一開始確實非常專一,由此也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局面。但當我產生了上面這些問題,並帶著我的問題去訪問多元化做得非常好的GE時,在跟傑克·韋爾奇詳細瞭解後,我理解了應該怎麼去開展多元化。於是回來之後,我逐漸把公司結構變成了現在的結構。

盧森堡國際銀行到手!柳傳志覆盤聯想控股,更多上市公司在路上

現在這個結構,能夠使我們這個企業基礎穩固,也就是說,即便聯想集團這塊業務遇到挫折,我們依然能夠活下去,而且能再繼續生出新的高科技企業,或者能夠促使聯想集團勇於突破,同時中國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我們也非常關注創新消費、農業食品等領域資產的打造。要做百年基業,讓基礎穩固,就要在非相關多元化方面下功夫。

《投資時報》:從您的個人感受看,聯想控股調整到現有結構的意義主要在哪些方面?

柳傳志:在我們看來,結構調整,除了因為高科技領域風險很大,我們需要使得企業基礎更為穩固之外,讓高科技創新突破沒有後顧之憂是第二重考量。這句話,實際上已經被證實過一次了。

我怎麼說服他們?就是跟他們講,2000年時,我們已經開展了新的、風險投資的業務,而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倘若真的併購失敗,依然能夠保證大家生活上不受影響。這句話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使得Lenovo能夠繼續往前突破。

當然,由於我們運氣還不錯,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突破後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今天Lenovo又遇到了很大的風險和挑戰,但今天的聯想控股,已經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相對而言,我們仍然可以從容應對。

第三條是給有能力的年輕人搭建更多更大的舞臺。2000年以後,由於我們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天使投資逐漸發展,使得有能力的年輕人能夠通過創業、創新,展現出他們的才華。聯想控股本身,特別是我個人都有這個願望,我相信有很多年輕人的潛力被遮蓋住了,我覺得可以通過我們自有的經驗和資金,給有能力的年輕人搭建更多的舞臺。

此外,這樣的結構調整,第四個原因是我們希望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財務投資戰略投資演進之路

《投資時報》:目前聯想控股的業務模式主要是“財務投資+戰略投資”的雙輪驅動模式。但外界鮮少有人知道,這一模式到底是怎麼發展出來的,作為締造者,您能否詳細予以介紹?

柳傳志:我們在多元化時,先做的是君聯資本,主要從事風險投資,為什麼會從風險投資開始?這和我們的中關村出身有關,深深知道高科技領域的企業缺什麼,知道他們除了缺錢以外,還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所以我們從風險投資入手,最初的資金是來自聯想集團的3500萬美元。

三年以後,由於摸到了經驗,做得比較成功,又做了專門從事私募股權投資(PE)的弘毅投資。2008年時,進一步推進了天使投資業務,成立了聯想之星。這三塊,構築了今天聯想控股財務投資單元的結構。

現在,這三塊業務管理的基金規模達到了1300億左右,其中聯想控股出資佔比20%,其他的都是募集而來的;目前投資的企業有700多家,其中天使投資200多家,其他500家左右是君聯資本、弘毅投資投的。

我特別想說明的是,我們所投的企業上市以後,市值增加了8000億元,說明這些企業確實不屬於混吃混喝的企業,而是能夠給社會增加財富的企業。他們的總營業額增加了5000億元,這是我們所做的成績,也是為社會所做出的貢獻。

《投資時報》:從財務投資起步,為何後來又有了構築戰略投資單元的想法?

柳傳志:財務投資單元做完了以後,我們並沒有說做到這兒就算完了,又開始進行戰略投資。

財務投資的定義是投了企業以後會退出。戰略投資是什麼?投了以後,想讓被投企業成為我們自己的企業,並積極的把它長期發展下去。為什麼會這麼做?這跟我們的願景有關。

聯想控股的願景是“以產業報國為己任,致力於成為一家值得信賴並受人尊重,在多個行業擁有領先企業,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投資控股公司”,我們想讓自己有一個百年基業的基礎,就不能只在一個行業擁有領先企業,而是要在多個行業擁有領先企業,所以我們要按這個去制定我們的戰略。

怎麼去實現這個戰略願景?我們選擇的路徑是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雙輪驅動”。它的意思就是,由於君聯、弘毅他們已經發展多年,有豐富的經驗和儲備,我們可以以財務投資積累的資金和投資經驗,為戰略投資開路。然後不同領域的戰略投資形成規模後,分拆上市。

目前我們的戰略投資單元主要分為IT、金融服務、創新消費與服務、農業與食品以及新材料五個板塊,每一個業務板塊投資的企業都有可能獨立上市。比如說金融服務板塊下的拉卡拉,已經遞交了上市申請;此外,正奇金融、佳沃也有此打算。未來,BIL也有獨立上市的目標。

這是我們為實現多個領先企業願景跨出的一步。路總要一步一步的走,為什麼在2018年以前沒有動靜呢?因為根據我們H股上市的要求,三年之內不能分拆上市,現在三年期已到,未來,我們將會陸續有動作出現。

《投資時報》:收購BIL後,聯想控股已經有了堅實的金融支柱,此外,聯想控股還計劃在哪些領域內形成支柱?

柳傳志:當前我們一直在研究,在所有的不確定性中,中國最確定的事情就是內需拉動。因為確確實實存在著有幾億人口的中等收入人群,消費亟待改善,因此我們在醫療、教育、物流等方面,還有農業與食品方面下了較大的功夫。

我們希望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充分發揮聯想控股“雙輪驅動”的優勢,選擇若干前沿新技術領域,擁有自己的企業,這裡麵包括了像人工智能、生命工程、信息能源等等最尖端技術。目前,我們通過聯想之星投入了200多家企業,其中90%以上都屬於高科技企業,有100家左右在中關村,當他們做得比較好以後,君聯資本和弘毅投資就可以跟上,再接著,也可以成為聯想控股戰略投資的選擇。

當年,“BAT”三家都曾在我們這兒談過,我們自己真的看不懂,也沒有這個實力。當然,主要是我看不懂,應該深刻進行反省。未來,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雖然還是不敢投看不懂的東西,但要把自己的水平提高到由看不懂到能看懂為止。

“若干個準備開出去的船”

《投資時報》:這些年,中國企業界有關多元化的討論非常多,對此,您有何感觸?

柳傳志:在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多元化了,當時他們多元化的做法主要原因是為了“東方不亮西方亮”,什麼意思呢?就是本身的業務未必沒做好,只是以為別的業務好做,就開展了別的業務。聯想控股則不然。我們希望在聯想控股旗下能夠形成多個優秀企業。

另外,我們在做多元化時,已經決定跟GE的方向做法不同。GE是用一個總公司下邊是事業部的方式來做多元化,在戰略部分它是一個整體。而聯想控股,當時下的決心就是各個領域單獨形成平臺,這樣的話,比如BIL,他們只要做得好,就可以單獨上市,跟佳沃等等公司單獨上市互不矛盾。

前面幾年我們做的非常艱苦,是因為確實要在不同領域裡邊選行業、選人,以及看是否符合監管,這些經驗我們都要摸索。這幾年來,戰略逐漸形成,對監管會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人能夠做多大的事情,逐漸越來越清晰。所以我相信我們的多元化會成功的,但要做到多個行業裡邊都有領先的企業,還為時尚早,要一點點的做,中間不行的可能還要拿腳投票,要不斷優化資產組合,就是這樣。

《投資時報》:您剛才提到上市三年之後才可分拆上市,這也意味著今年可能開始會有較多的動作。隨著對BIL的收購完成,您能否分享一下聯想控股在戰略發展方向的一些新想法?

柳傳志:聯想控股的股價,過去幾年都與聯想集團的表現有密切聯繫,作為聯想集團的大股東,聯想控股以前都是採取堅決支持聯想集團管理層的所有決定。今年,聯想控股會向聯想集團管理層提出更積極的建議,比如怎樣能夠讓聯想集團發展更具突破性挑戰等等,這個是聯想控股的第一重要任務。

第二個重要任務,就是我們蘊藏著若干個準備開出去的“船”,從今年開始起,將按照預定的戰略將會發出。

《投資時報》:最近有關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等問題的討論非常多,其中一些觀點比較消極和悲觀,您怎麼看待相關討論?

柳傳志: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真正讓民營企業有了眼光、有了實力,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所以在核心技術的投入上以前是不夠的。

大家都知道,在2000年的時候,聯想還曾經為自己沒有被國家定義為衝擊500強的重點企業懊惱過,當時只定了7家企業,那時候,把進入500強看成為神聖的不得了的事。以前老是說只有中國製造沒有中國創造,原因是中國沒有知識產權、沒有專利,但今天的中國專利已經超過了美國,跟日本比肩,說明什麼?說明要有時間讓企業成長,中間有很多困難要越過。

我們以後路還要繼續走,希望政府繼續領導我們改革開放,繼續堅持依法治國,讓企業家真正的充分發揮他的才能,這是我覺得最為重要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