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2018年中書賞|國外文學 + 非虛構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什麼是好書?是那些讓我們在閱讀中歡笑或落淚的故事嗎?是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詮釋某種知識或信息的讀本嗎?是思想深奧、語言晦澀、讓我們敬而遠之的專業著述嗎?是被大眾讀者廣泛談論,被主流媒體一再宣傳的流行之物嗎?是一種受制於市場接受、在消費社會命運起伏的文化產品嗎?是單純為了抒發作者的某種生活感懷、替代思想家思考、向讀者言說的某種載體嗎?

是,也不全是。好書加深了我們對於自身境遇、人類思想的理解,並將這種理解從日常生活中提取出來,以對抗那些受制於人的淺見、隨波逐流的平庸。 好書不必是這個時代的替代品,而是一種抵抗,與偏狹、無知、封閉、謬誤的抵抗,與快速消解的情緒、短平快的閱讀趨向、科技衝擊之下花哨的所謂形式創新之間的抵抗。好書更是載體,它承載了時間之流中更迭的人和事之外的留餘——思想這一永恆目標,從而幫助我們重建日漸退化、瓦解的理解力和共情力,擁抱和理解我們棲居的世界。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書評週刊年中書賞封面,點擊可查看年中書選60本完整書目。

從年初至今,推向閱讀市場的圖書數不勝數,我們按照華語文學、國外文學、非虛構/傳記、藝術、思想、歷史、社科、經濟、兒童/教育、新知/生活十個大類, 每個類別從成千上萬本好書中遴選出六本,共計60本好書以饗讀者。

我們不願單純將這次篩選作為一次媒體推薦,為每本書撰寫誇讚之詞然後推向市場, 我們更希望以此為契機,重新講述我們對於好書的理解——不在於故事的好讀,不在於表達的通俗,更不在於有多少人正在購買和談論它,而在於這本書將讀者的理解力擴展到何種程度。 由衷期待讀者能從這些書籍中,選出與自身契合的一本或多本,相遇,閱讀,更新對世界與自我的理解。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新京報書評週刊

閱讀需要主張

長按二維碼關注

2018年中書賞

國外文學

國外文學

01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一匹馬走進酒吧》

譯者:張瓊

版本: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年3月

大衛·格羅斯曼與另外兩位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耶霍舒亞並稱為“以色列文學三巨頭”。相比於在國內人氣更高的奧茲,格羅斯曼的寫作風格更傾向於現代化,文字與現實、情感的碰撞更加激烈。《一匹馬走進酒吧》是格羅斯曼於2017年榮獲國際布克獎的作品,它就像一個垮塌的香檳塔,讓讀者在迷醉和主人公流淌不絕的敘述中,感受到遠在世界另一端的悲傷,並將那些冠冕堂皇的、玻璃似的社會虛偽一一擊毀。

國外文學

02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菲利普·拉金詩全集》

編者:(美)亞齊·伯內特

譯者:阿九

版本:上河卓遠|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8年6月

菲利普·拉金的詩集在國內已有過單行本的譯介。但這部全集能讓讀者從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拉金的詩歌,他寫作時的狀態,以及他在不同思緒間遊走的痕跡。這需要歸功於編者亞齊·伯內特的工作。《菲利普·拉金詩全集》並不只是一本拉金的詩歌收錄大全,這本1092頁的詩集,編者的評註佔了500頁——這在國內的詩歌出版中,是一件很容易被忽略的事。

編者伯內特所做的工作十分詳細,除了蒐集大量資料,從拉金的日記、信件、手稿中獲取詩歌寫作的背景外,還將拉金詩歌中的草稿與最後的成詩進行對比:為什麼刪去了這一行而增添了另外一行?為什麼選擇了這個詞語,刪掉了原來的用詞?伯內特將這些過程詳細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對拉金詩歌的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極好地還原了一個寫作時的菲利普·拉金。而對於研究詩人沒太大興趣的讀者來說,前500頁收錄的拉金詩歌也足以吸引他們進入詩的世界。拉金並不晦澀,微觀的花草、情緒、生活細節,宏觀的宇宙、社會運動,都是他詩歌的素材。

國外文學

03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批評家之死》

譯者:黃燎宇

版本: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8年1月

在書中,馬丁·瓦爾澤寫了一個作家和評論家之間的恩怨,作家的小說在出版前就遭到了猶太評論家在電視節目中的抨擊,這給他的小說帶去了毀滅性的失敗。在小說之外,當《批評家之死》在德國發行之前,瓦爾澤本人也遭遇了這個情況,讀者們還沒有正式接觸到書籍,便通過媒體知道了這是一本“敵視猶太批評家”的圖書,於是攻擊瓦爾澤為納粹餘孽,對《批評家之死》表示抵制。書裡書外,《批評家之死》的故事都為我們解釋了一個現代困境——閱讀已死。這比“詩歌已死”和“小說已死”更加嚴峻。

馬丁·瓦爾澤將矛頭指向了現代語境的媒體化。曾經作家們為了大眾閱讀而寫書,而大眾通過閱讀,獲取精神食糧,推動寫作的前進。但在現代,這個進程開始停滯甚至倒退,大眾更信任批評家的論斷,作家也從批評家的讚揚中獲取快感。瓦爾澤使用“薩圖恩世界”這個弒父型寓言來闡述這個現象,由文學孕育出的讀者和批評家,在當下已經變成毀滅寫作的兇手。面對困境,寫作者做出了不同的舉動,漢斯·拉赫寫下了違心的懺悔並流亡至荒島,馬尼·馬尼進入了瘋人院。荒島和瘋人院,也正意味著文學創作者的處境,要麼被社會邊緣化,淪為另一顆星球上的居民,要麼被視為瘋子,滿嘴胡言亂語。

國外文學

04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染匠之手》

譯者:胡桑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年3月

《染匠之手》是美國詩人奧登的批評文集,收錄了奧登關於閱讀與創作、書評、美國文化以及斯塔尼斯拉夫的文章。20世紀過去後,在這本文集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章具有啟發性,文集中提出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奧登所預見的矛盾,也在今天成為現實。因此,《染匠之手》可以看做是詩人以未來之眼對社會的描摹分析。

奧登意欲通過批評,為藝術創作尋找新的語境空間。他敏銳地意識到,隨著時代發展,過去的部分文學樣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的齒輪。在城市中,詩人的身份從工作者蛻化為勞動者,對物質世界永恆性和感覺現象真實性的信仰已經喪失,人縮回到私人領域中,不再成為公眾行為的實施者,而公眾人物身上也不再具備足夠充當詩歌素材的性情。作為一本批評文集,《染匠之手》著重探討的並非孤立的書籍或藝術流派,而是文學藝術與社會及大眾的關係。

國外文學

05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裡卡爾多·雷耶斯離世那年》

譯者:黃茜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18年6月

國外文學

06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一千零一次死亡》

譯者:許琦瑜

版本:後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

尼加拉瓜對中國讀者而言是一個陌生國度,但在拉美文學爆炸中,它卻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塞爾西奧·拉米雷斯就是來自這片土地的文學主將,《一千零一次死亡》作為他的長篇小說,蔓延著濃烈的馬爾克斯般的拉美色彩,同時又有巴爾加斯·略薩歷史結構主義的寫法。

《一千零一次死亡》混合了多種敘事,歷史背景也分為兩部分:尼加拉瓜的近代歷史和卡斯特利翁的家族史。小說的魅力在於它處理歷史的方式,這些交錯著國家和家族的歷史碎片,並非按照簡單的現實主義手段拼接在一起,在拉米雷斯筆下,它們交錯於現實和非現實之間,具有了強烈的故事性。作者用小說技巧豐富了故事的時空,從牆上的舊照片到油畫,都延伸出一段與死亡相關的名人軼事,包括拿破崙三世、肖邦和喬治·桑,感染梅毒的福樓拜和肖邦的情敵屠格涅夫;在另一個時空中,藝術家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彷彿變成了博爾赫斯式的虛構人物。虛構消融了真實與非真實的邊界,讓這些故事穿梭在《一千零一次死亡》兩個主人公視角之間,跟隨著偵探式的目光,探索歷史與死亡的豐富內涵。讀完這本小說後,讀者能從現實層面瞭解到尼加拉瓜的歷史,也能從故事中延展出不侷限於特定歷史的、關於時空的思考。

非虛構/傳記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我的一生略小於美國現代史》

譯者:蕭達

版本:後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8年4月

凱瑟琳·格雷厄姆,華盛頓郵報公司前發行人、董事會主席,被稱為“美國新聞界最有權勢的女人”、“美國報業第一夫人”。她的一生與美國近現代史交相輝映,歷史和時代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她也藉助《華盛頓郵報》這份主流大報在美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72年,震驚世界的“水門事件”爆發,《華盛頓郵報》不顧白宮和總統本人的阻撓和威脅,持續在頭版頭條發佈事件調查報告,揭開了這場政治陰謀的冰山一角,使得尼克松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任內辭職的總統。而帶領《華盛頓郵報》背水一戰,寫下新聞史上恢宏一筆的正是這本傳記的作者凱瑟琳·格雷厄姆。

這本700餘頁的自傳不僅以第一視角披露了美國政治、經濟、文化、新聞業諸多不為人所知的內幕,還以坦誠、自省、謙虛的寫作態度,真實呈現了一位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陰差陽錯闖入新聞界的傳奇女性的豐富經歷。她一生堅守的信念,也是新聞媒介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和使命:為公眾利益服務,最大程度地報道呈現事實的真相;不與任何利益或團體結盟,始終保持公平、自由、謹慎;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隨時做好為公眾利益犧牲自身的準備。這本回憶錄中沉潛著一個媒體人的美國近代史。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長樂路》

譯者:王笑月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年3月

這是一部普通中國人的私人生活史,關於他們如何站在傳統與現代的當口尋找自我價值的故事,關於他們如何用一生的光陰與權威、制度、社會變革、運動、不可抗的命運相抗衡的故事,關於一個急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之下個體生存的故事,關於人的故事。史明智以平視的觀察視角、細緻入微的感知、豐富生動的語言,勾勒出這群人的現實與歷史,其中上演的悲喜劇正是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本身。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

譯者:陳新華

版本:大方|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4月

當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遭遇不幸,我們該作何反應?每一個個體不幸的背後,是否有可能潛藏著一連串因果聯繫,而這層不為我們所知的關聯,足以牽涉出更深刻的制度性漏洞?蕾蒂西婭,一名年僅18歲的法國小鎮女孩,活著的時候默默無聞,死後卻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2011年1月18日,法國西部的波爾尼克發生的一樁姦殺案將她帶入公眾視野,兇手將這個女孩肢解,把屍塊丟棄在相距50公里的兩個池塘中。兇手在兩天後落網,人們花費數週才找到蕾蒂西婭的屍體。案件轟動全法國。

伊凡·雅布隆卡以歷史學家的敏銳和求證態度,為這個女孩寫了一部傳記——《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中,蕾蒂西婭不再是被殘忍肢解的冰冷軀體,不再是被公眾輿論左右的符號化個體、一場謀殺的受害者、政客的競選工具、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女孩。因雅布隆卡忠於事實的調查和精湛的書寫,蕾蒂西婭再度復活,她身後則是當代法國社會的種種隱疾:城市邊緣地帶的發展、社會不平等、寄養制度的缺陷、家庭暴力、兒童的隱痛、女性承受的暴力、年輕人的處境,以及傳媒、司法、政治、大眾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諸種隱憂。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漫長的訴訟》

譯者:李文遠、於洋

版本:中資海派|新世界出版社 2018年5月

沒有人願意身陷官司的纏鬥,但當這場官司關乎正義,又該作何選擇呢?通過一場長達五年的訴訟案,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司法的意義、個體的權益、正義的實踐與代價。在美國波士頓近郊,沃本是遠近聞名的“皮革城”。1968年至1971年,沃本東部居民投訴自來水水質渾濁,口感不對,市政府被迫多次開關供水井。70年代,前後有12名兒童患上白血病,其中有8人是近鄰。1979年春,沃本東北部184桶工業廢料的出現引發患兒家長疑慮:被汙染的井水是不是孩子患病的元兇?同年12月,美國疾控中心著手調查沃本可能存在的白血病集中高發現象。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沈從文的前半生》

版本: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8年2月

四年前,張新穎出版了《沈從文的後半生》,在這部跨越半生的傳記中,作家沈從文在時代轉折的關口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四年後,《沈從文的前半生》出版,從青年時代的枝節藤蔓之中,能否挖掘出他命數的端倪?張新穎以精當的筆墨串聯起沈從文的一生,通過大量引述沈從文留下的文字,包括散文、小說、書信、題記、文學評論等,以及同代的胡適、朱自清、施蟄存等人的回憶與評述,抽絲剝繭,穿針引線,編織了從1902年到1948年的生活片段、思想細節。

全書的兩條線索若即若離,相互印證,一條寫沈從文和時代的關係,他終其一生都遊離於時代與自我之間;一條則是反躬自省的漫漫征途。他時常自問:“什麼才是我的路?我不知道什麼才是我的路。”尋路的過程即是沈從文的生命軌跡,這裡有他深愛的故土,有他信奉的文學與善美,有他的自我檢視和生命際遇,還有跌宕時代之下個體的無限悲辛。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

譯者:馮倩珠

版本:新經典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6月

“愛。這個艱澀的字。一切起始的地方,我們必然歸來的地方。愛。愛的匱乏。愛的可能。”這句關於愛的辯白,正是珍妮特·溫特森在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中渴望傾訴和化解的謎團。從孤兒院被帶回後,信仰虔誠的養母為她設計了傳教士這條人生道路,溫特森不得不獨自面對孤獨的童年時光。渴望見到生母、渴望被愛,而她的養母整夜不睡、終日抑鬱,冷漠殘酷,控制慾極強,溫特森只能靠編故事抵抗黑暗。她愛上了一個女孩,必須在女友和養母之間作出抉擇,她說她和女友在一起很快樂,養母卻對她說:“可以正常的話,你為什麼要快樂呢?”

新京报2018年中书赏|国外文学 + 非虚构/传记

6月30日《新京報·書評週刊》B01版~B12版

「年中書賞」B01 | 擁抱和理解我們棲居的世界

「年中書賞」B02 | 篤信對好書的判斷,與10001個反對聲相抗

「年中書賞」B03 | 華語文學

「年中書賞」B04 | 國外文學

「年中書賞」B05 | 非虛構·傳記

「年中書賞」B06 | 藝術

「年中書賞」B07 | 思想

「年中書賞」B08 | 歷史

「年中書賞」B09 | 社科

「年中書賞」B10 | 經濟

「年中書賞」B11 | 兒童·教育

「年中書賞」B12 | 新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