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智妙文:忙碌是修行,孤獨是觀照

啟智妙文:忙碌是修行,孤獨是觀照

甜蜜的大棗029

忙碌是修行,孤獨是觀照

01

上週末聽了一堂課,專門講陽光心態與和諧領導力的。

受益良多。最最受益的,是這句話:這世間所有可以良性循環的,都是幸福的。

我把老師的話引申了一下:每個內心可以自給自足形成良性循環的,無論外物多寡,都已經抵達了幸福快樂的彼岸。

內心自給自足形成良性循環的人,多嗎?

子非魚不知魚之樂,那麼,捫心自問,我們是嗎?

自問自答之前,先讓我們更深刻的挖掘一下,什麼才是內心自給自足的良性循環。

我的理解是,無論身在何處,無論遇到什麼,都能從中找到正能量的積極方向,是為內心自給自足的良性循環。

在這個概念的框架下,是不是很多人都要搖頭自我否定了?

接連幾天,網上都有看到觸目驚心的新聞:某銀行行長自殺,某組織部副部長割腕……

活得不好的人想不開,那些活得那麼好的人,為什麼也有想不開?

講陽光心態與和諧領導力的教授說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和某位官高位重者對談,對方說——“別人都羨慕我,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生活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中。”

不能熟諳生活本相的人,會覺得位高權重者在矯情。作為旁觀者的我,雖為螻蟻,卻完全懂得他的“痛”。

擁有資源越多的人,往往越缺少“自己”: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自由。

忙碌,不斷的忙碌,古人對這樣的忙碌用了一個詞語:營營役役。

營營役役為哪般?

錢嗎?現在什麼時代?拿了幾文不該拿的錢,可能一輩子都睡不好覺,這樣的典當,真心不值。

名嗎?煊煊赫赫幾十年,年齡一到,自動退休,過去的一切,宛如朝露泡影,好像也不值。

從結果論的角度講,一切奮鬥,都沒有價值。

如何戰勝這種虛無感,講陽光心態與和諧領導力的教授,全場一直在強調一句話:每個人都要保持“在路上”的心態,要有一種活在當下的智慧。

當下此刻滿足了、愉悅了,就夠了。

課堂上覺得老師講得很透徹很雞血,下課之後再回想,又覺得,僅僅保持在路上的心態,僅僅活在當下,還不足以讓我們的內心構建出真正的良性循環。

帶著問題,繼續深入生活。

02

機緣巧合,邂逅了一位老者。

杭州人, 76歲,從事了一輩子煤炭勘察,退休前隸屬浙江省煤炭勘查局。

年輕的時候,每看到老人,總會不由自主哀嘆時光的無情。

人到中年,再看到老人,感覺完全不同了。在我的眼中,每個老人都是一本書。無論大半生有無建樹,他們和她們,其實都譜寫了個人的傳奇歷史。

這位76歲的老人,一開口就牢牢吸引了我。

“我這一生,從十幾、二十幾歲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呀,這是哲學的終極命題啊,這個身高一米六左右的老者,要在偏僻平原的一角,為我揭開謎底麼?

老人敘述自己的人生履歷,從江南水鄉到大漠塞北,走千山,踏萬路,他的身後,一雙幼兒跟著妻子艱難生活。

時光荏苒,一晃,他老了,孩子們也大了。大兒遠在溫州,是律師;小兒留在杭州,是醫生。

一路走下來,老人經歷了什麼,並沒有一一細表,但是,眼神平和寧靜的他告訴我,現在的他,已經找到了追尋了半生的那個答案。

找到了答案的人,與尚且身在迷途的人,完全不一樣。不一樣在於眼神,不一樣在於活著的狀態。

我默默總結了老人的答案,就是這句話:忙碌是修行,孤獨是觀照。

活在世上,隨時隨地總能聽到對忙碌的抱怨。職場人士怒火叢生——忙死了忙死了;家庭主婦怨聲載道——忙死了忙死了;當領導的腹誹叢生——忙死了忙死了;砍草的小白丁白眼翻翻——忙死了忙死了。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抱怨?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忙碌,而是忙碌之後的所得,不符合個人期許。

付出和得到維持在失衡狀態時,所有人都會覺得得不償失。

但是,人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人的慾望是無盡的,得隴望蜀也是人的天性之一。得償所失,永遠只能是一種美好願景。

如若僅從“得”的角度去忙碌,無論職場還是家庭,終生都難以滿足。

03

看到這裡,很多人也許會笑:怎麼,又要道德高標了?讓我們只講奉獻不講回報?

非也。

我只是想告訴所有的“苦惱者”,試著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待忙碌,看待人生。

僅僅活在當下?當下這一刻,萬千慾念橫生,如何抵對?

把“修行”的理念貫穿到當下,就像把鑰匙插到鎖孔裡,一切煩惱都迎刃而解了。

活在當下的修行,目的不在於“得”,而在於經歷,在於藉由萬事萬物來了悟人生。

若能真的以這樣的目光來看人生,無論遇到什麼,內心都只有兩個字:感恩。

遇到煩惱。佛說,煩惱是菩提。一顆一顆的菩提鋪陳在面前,一步步踏過去,腳步越走越輕鬆,心靈越走越通達。

遇到快樂。自我叮囑,快樂易忘形,所以,戒驕戒躁、謹言慎行,從快樂裡修行沉靜,從順境中修行定心的功力。

人到中年,我看過更多的,其實不是煩惱產生的悲劇,而是身在順境或者快樂中,樂極生悲的惘然。

家境優渥的父母,溺愛縱容子女,想要什麼便給什麼,最終的最終,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幸運兒”,成為為非作歹、胡作非為的“禍害”,這是不是樂極生悲?

天賜美顏的佳人,原本是得了上天的恩寵,怎奈發心不端,借妖媚利器四處左勾右搭,壞人家庭,捋人父親,最終的最終,一身罵名,狼狽偷生,這是不是樂極生悲?

仕途通達,官位晉升,權柄在握,魚躍成龍進入廟堂,本是幸運傳奇,卻欲壑難平,私心膨脹,行至山窮水盡,才知窮途末路是怎樣一種苦楚,這是不是樂極生悲?

當一切都成定局,再回首,才真正懂得,什麼叫悔不當初!

為什麼樂極會生悲?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萬萬千千的當下中,缺少了“修行”這根脊樑骨的貫穿。

04

人人都說快樂,人人都求幸福,其實快樂或者幸福,並不是追求的終極,我們追求的終極,應該是寧靜。

那種寧靜,是春天的原野上一條波平水闊的大河曬在浩蕩陽光下的寧靜。那種寧靜,是深山低谷中一條從亂花繁複中湧出的溪水的淙淙。那種寧靜,是月夜獨坐聽一聲遠簫的寂然。那種寧靜,更是身在人海的喧囂中,不動聲色的一種淡定。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靜生定,定生慧,一個人一旦有了真正的定力,從此便進入了無可無不可的狀態。

無可無不可的狀態,不會憑空得來,必須藉由修行才能成就。

修行離不開道場,我們的道場,就是人生,就是這熱氣騰騰、紛繁複雜的塵世,就是那日復一日的磨練、洗禮、砥礪、糾結和掙扎。

而磨練、洗禮、砥礪、糾結和掙扎,怎麼能夠離得開忙碌呢。

所以,忙碌不值得抱怨,悟性足夠的情況下,忙碌就是一條渡橋:每個人都會在忙碌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越看越通透,越看越瞭然,越看越明白輪迴一場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人人都想通透,卻不知,離開了忙碌,就失去了通往通透的橋樑。

當然,人不可能每分每秒都是忙碌的,每個人都會遇到閒下來的時刻,那些“閒”裡,滋長的不全是輕鬆,還有寂寞和孤獨。

諳熟了忙碌是修行後,很多人不怕忙了,卻怕閒,怕寂寞和孤獨。

其實,寂寞和孤獨就是靜。

靜是用來生定和慧的。

靜如何能生定和慧?“觀照”是這種變通的不二法門。

熙來攘往的江湖裡,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別人,每天也都會照鏡子。看別人時,其實別人也是鏡子。但是,僅僅會照鏡子,還不夠,我們還得會觀照自己。

忙碌中往往無暇好好觀照自己,好在,還有孤獨。

身在孤獨的寧靜中,觀照當下的自己,觀照忙碌,觀照忙碌中的那個自己,這就是靜生慧的過程。

可惜的是,很多人沒有養成在孤獨中觀照自己的習慣,所以,忙了生厭,閒了又生煩,似乎怎樣活著都不舒泰。

這種不舒泰,是因為內心世界缺乏良性循環。

怎樣才能良性循環——“在忙碌中修行,在孤獨中觀照”。

修行是觀照的鋪墊,觀照是修行的深化和修正。

所以,有忙碌有孤獨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完美人生。

忙碌是孤獨腳下的大地,孤獨是忙碌頭頂的蒼穹。

天地遙相呼應,這就是人生的陰陽,也是心的陰陽。

每個關注棗姐的人都獲得了希望、智慧和勇氣

公號ID:tianmidedaz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