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就下了一場雨,滴滴叫個車怎麼就需要多等那麼那麼久?

2018年7月2日,這是一個跟往常一樣的星期一,但這又不是一個普通的星期一,因為這是2018年七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在這一天,全國好些地方大暴雨,老家四川眾多地方普降暴雨,成都市區眾多路段積水,看看如下的盛況就可想而知了。

北京就下了一場雨,滴滴叫個車怎麼就需要多等那麼那麼久?

視線還是轉回北京。晚上九點,一如往常,用滴滴準備叫個快車回家。當時的內心還是很激動的,因為十點有巴西跟墨西哥的比賽,這場對決還是很有意思的。雖然我心中的足球偶像永遠是C羅,不過內馬爾我也不排斥,還是可以欣賞下的。

剛開始叫車的截圖很可惜沒有留下來,不過可以看看我等了41分鐘的截圖如下。

北京就下了一場雨,滴滴叫個車怎麼就需要多等那麼那麼久?

再看看我等待了1小時26分鐘的截圖;

北京就下了一場雨,滴滴叫個車怎麼就需要多等那麼那麼久?

等到90分鐘的時候,可以說我的內心是相當的崩潰的,不過看著後面32位排隊等候的滴友,我內心還是有些許平靜的,至少還有這麼多夥伴陪著我的。

好了,至此,問題已經非常清楚了。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滴滴的調度算法根據天氣的變化肯定是動態的調整的,那我就來剖析下為啥要這麼調整呢?

首先,從滴滴這個平臺來說;2017年,滴滴對業務部門的考核增加了盈利權重。合併快的、Uber中國之後,滴滴調價也變得愈加頻繁。在部分一、二線城市,快車價格已和出租車不相上下,甚至出現調價兩三倍的情況,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以及惡劣天氣等。

“滴滴受控於利益收入,漲價是其一直想幹的事。”IDDC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滴滴主要的盈利模式是通過平臺收取一定服務費用,這部分盈利需要填補之前專車大戰所造成的資金缺口。

其次,從司機端來說,惡劣天氣增加了行車的難度。開過車的人應該都知道,下雨天開車不僅視線受阻,剎車制動變長,這無疑是給司機的出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同時,司機為了能夠領取平臺晚上九點之後的獎勵,一般會優先選擇拼車模式。同樣的一段路程,如果有三個拼車的乘客,相當於就可以完成三單。但從收入上來說,除了爭取平臺額外的獎勵之外,實際的收入與非拼車模式是一樣的。拼車模式下,滴滴平臺獲得的收入也會更多,所以尤其下雨天的時候,平臺會優先給拼單模式派單,這也從滴滴老司機的經驗中得到了印證。

最後,從乘客的角度來說,雨下得越大,打車的人就越多。下雨天,睡覺天,同時也是打車天。互聯網公司普遍九點或者十點之後下班打車都會報銷,所以在這個點之後打車的人就尤其多。

不過作為一個最終等待了快兩個小時才最終打到車的乘客來說,這種體驗及其相當非常的不友好的。作為我的訴求來說,我希望能儘快打到車,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可以選擇取消,然後重新打車。但後面排隊那麼多人,我取消再進去是不是還是得等這麼長時間呢?

有人就可能建議說,打專車啊,呵呵。快車都這麼多人排隊,專車就沒人排隊了?快車都漲價,專車就不漲價?

可能吧,換種解決方案可能會更好。

方案一:坐地鐵,愛下多大雨下多大雨,反正不用排隊等這麼長時間。愛漲價多少漲價多少,地鐵反正不會漲價;

方案二:提前預約個順風車。作為一名男性,順風車還是可以考慮下的,這種經濟的出行方式,還是需要多多支持的。

方案三:住公司吧,別回家了。一週回家一次就好了。

方案四:滴滴提升點用戶體驗?在那種情況之下,讓我再多出個一二十塊錢還是願意的。你會說人不是提示了6.5km內有車輛可以調度嘛?大爺的,你平臺不是自動調度麼?這種距離的你就調度不了了?加錢給你平臺來調度呢(跟司機證實過,調度費沒有明確提示都給司機)。

方案五:再來個打車的軟件吧,用戶體驗尚可都能接受的,價錢好說好商量。

方案六: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方案,你們提,我聽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