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愚公移山記

新愚公移山記

大峪鎮小橫嶺“困難地”造林工程。

新愚公移山記

南山林場上的側柏迎風挺立。

新愚公移山記

黃河三峽曾經也是造林“困難地”,如今已是鬱鬱蔥蔥、滿目蒼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中有荒山,多石少土,草木難生,世代蕭然。一群人不安於宿命,決意改變現狀,讓石山生木,家園染綠。

石上種樹,大山繡花,愚不可及!“智叟”嗤之。

在懷疑與嘲笑中,他們篤定前行。

日復一日,不憚辛勞,雖飽嘗失敗之苦,但始終堅韌不拔。後變易方法,創制秘訣,在不毛之地造就奇蹟,移走蒼涼荒蕪,移來綠水青山……

走進今日濟源,你會聽到這樣的新傳奇。一群當代“愚公”,接過老愚公的鎬頭,擼起袖子加油幹,久久為功,2008年以來累計完成“困難地”造林10多萬畝,寫就了愚公移山的新篇章。

咬定荒山不放鬆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

“這些壘了魚鱗坑的山,林業上稱為造林‘困難地’,多為砂岩碎石,用常規方法造林,樹木成活率很低,往往是年年栽樹不見樹。”南山林場大溝河管護中心主任賈長榮介紹。

近年來,濟源迎難而上、創新拼搏,打造了南太行“困難地”造林的“濟源經驗”,享譽全國。

“重視生態建設、致力荒山綠化是濟源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我們站在無數前人的肩膀上,才取得了‘困難地’造林的新成就。”凝望著遠處的林海,濟源市林業局局長王天中感慨。

濟源地處黃河中下游、太行南麓,山區、丘陵面積佔到全市總面積的88%。如今,若從空中俯瞰濟源山區,滿目蒼翠、綠意蔥蘢。

樹,現在是這裡最平常的東西,但也曾是這裡最稀罕的東西。

時光回溯至解放初期,濟源山區很多地方都是荒山禿嶺。

“即使有棵樹也長得很慢,娃和爹小時候看到的樹幾乎一樣粗。費盡力氣種樹,往往是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閻王。”年過七旬的林場老工人劉月凱回憶。

孱弱的植被導致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莊稼產量低下。群眾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山上和尚頭,溝內沒水流。年年種莊稼,季季沒好收。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濟源縣委、縣政府就領導全縣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整修梯田、保持水土,開展轟轟烈烈的綠化荒山活動。

其中大溝河林場(合併後屬南山林場)堪稱王屋山下的“塞罕壩”。

1963年,大溝河林場成立,全國各地的200餘名知青奔赴林場,成為綠色傳奇的締造者。

很多知青從沒幹過這麼重的活,肩膀被壓腫,手腳起血泡。有些女知青實在幹不動了,就坐在山坡上哭,哭完了依舊拎起頭幹。

種樹路遠,中午只能吃乾糧,渴了就吃兩口山背陰處的積雪。年輕的劉月凱一吃雪就發燒,可是仍然植樹不輟。

一代人的青春在荒野間綻放,塗抹出今日片片濃綠。

第二代、第三代南山林場人又發揚咬定荒山不放鬆的精神,攥緊接力棒,在大山之巔繼續奮戰。

三代林業人數十年如一日,不畏艱苦,默默耕耘,硬是在荒山上植出20萬畝人工林。

改革開放以來,鑑於山區面積大、工業比重大的市情,濟源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全民植綠氛圍日漸濃厚。不僅林場職工艱辛奮戰,群眾中也湧現出許多造林的當代愚公。

在克井鎮棗廟村,有個美麗的“林海公園”。3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光禿禿的山坡,群眾說“天上不見一隻鳥,地上不見兔子毛”。

30多年的時間裡,朱元英老人憑藉一把鎬一張鍁,讓石縫裡長出綠色希望,讓2000畝荒山變成大林場。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到21世紀初,濟源荒山綠樹成林,玉川大地披錦繡,愚公故里入丹青。

愚公移山精神銘刻於太行王屋,更融入濟源人的血脈。從造林人到林海,一種生命創造著另一種生命;從愚公移山精神到咬定荒山不放鬆精神,一種精神淬鍊出另一種精神。

“困難地”裡幹掉困難

截至2005年,濟源市栽種條件相對較好的荒山荒地已基本完成造林。剩餘的近20萬畝荒山,都是以砂岩碎礫為主的“困難地”,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完全裸岩地。

王林是中國林科院博士,在濟源南山林場從事林業研究多年。

在許多林場老職工看來,這些地方根本就栽不活樹。

大峪鎮三岔河村就有大片山地屬於這樣的“困難地”。山是石頭山,不僅樹看不到,連草都不長。群眾無奈地打趣,俺村這山地只適合曬紅薯幹。

“一下雨就是滾坡水,土越衝越少。光禿禿的山不擋水,水從山上下來勁特別大,年年沖壞莊稼。風一來又是滿天灰,不綠化俺村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差。”三岔河村村支書李保民深有感觸地說。

越是“困難地”,對綠水青山的渴盼越強烈,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越艱鉅。2008年,濟源林業人決定向“困難地”發起挑戰,在世世代代沒有種過樹的石山上蹚出一條路。

當時濟源新修成了石寺路,路兩側盡是大片的紅色石頭山地,這裡成為“困難地”造林的試驗田。

千辛萬苦栽了樹,成活率卻讓人洩氣:不到20%。

林業局的會議室裡氣氛沉悶,人們心裡都有點堵。氣歸氣,但還得靜下心來找原因。

“石寺路兩側造林的失敗,讓我們認識到,‘困難地’造林,用常規方法難以奏效,必須敢於創新、大膽創新。”濟源市林業局副局長盧戰平回憶。

有一種意志叫永不服輸,有一種勇氣叫敢為人先。愚公移山精神賦予濟源人鮮明的地域性格。

常規方法不行,那就打破常規!愚公後人移山開路的勁頭又一次體現出來。

林業局組織技術人員到山西等地學習,到科研院所認真求教。數不清的辨析爭論,數不清的科技攻關,最終確定了濟源的“五步造林法”:壘砌魚鱗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劑,栽植優質壯苗,上下覆蓋薄膜。

經過小範圍試種後,“五步造林法”的成效得到肯定。

“方法管用,但一測算,一畝費用已超過1000元,個別地方甚至突破了2000元,巨大的投入市裡會支持嗎?”當時的造林科科長李中福說。而常規方法造林,一畝地投入僅需三四百元。

讓林業職工大感意外的是,市政府很快批准了相關方案。

其實,林業職工的意外之喜並不意外。濟源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造林綠化的投入上從不吝嗇,把生態投資視作最有效的投資。

從2005年起,濟源連年開展“3+1”工作,其中造林是第一任務,冬春農閒時間大規模開展綠化工作。

近年來濟源更是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力打造又富又美濟源,讓綠色成為新時代濟源經濟發展的真正底色。2012年以來,濟源市財政在“困難地”造林上投入鉅額資金,畝均達到1800元。

“困難地”造林,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李中福對此深有感觸,談及濟源造林的成就,他總會強調這樣一句話:“盛世造林。”

破解技術難題,資金得到保障,濟源的綠色攻堅,向著更頑固的堡壘進發。

石板上種樹大山上繡花

濟源向“困難地”揮出的第一劍,刺向了新修成的濟邵高速兩側山區。

2009年冬,一場戰役在這裡打響。老愚公叩石墾壤、不畏繁巨,在荒涼石山上,新愚公精益求精、下足了“繡花”功夫。

壘砌魚鱗坑是“五步造林法”的第一步。要用石塊壘成半圓形的坑,在坑中填上土,以實現保水保土的目的。有了魚鱗坑,樹在石山上才可能存活下來。

冬天,山上很冷,土都凍硬了。施工人員一鎬子下去,石塊往往紋絲不動。山上用餐不便,乾糧熱水就是中午飯。

魚鱗坑壘好了,填土也有講究,土層深度必須達到40釐米。石山上土不好找,工人有時需要跑到一兩裡外取土。

李劍俠當時是質檢員,天天在山上東奔西跑,檢查魚鱗坑質量。

一次,李劍俠的同事接連看到幾個不合格的魚鱗坑,控制不住脾氣,一腳踢倒了魚鱗坑。

“工人很辛苦,但工程質量必須過硬,否則費這麼大勁種不活樹,對得起誰。”李劍俠說。

為提高魚鱗坑保水保土能力,上下三個坑要沿等高線成品字形排列。於是,在工地上常常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管理人員跑到高處,用手機和施工現場的人聯繫,調整魚鱗坑的距離。

現在,遠望濟源困難造林荒山,一座座魚鱗坑間隙均勻、排列整齊,“橫豎都成線、千山一片白”,讓人由衷讚歎。

冬天壘好魚鱗坑,春天開始種樹。工人在種樹時,先在側面鋪上一層地膜,待樹栽下填土後,再在上面蓋上一層地膜。既能有效阻止樹坑內水分下滲和蒸發,又不影響根系生長,地表水也能沿坑壁向根系滲透。

樹無水不立,種樹時還要用到一個關鍵武器——保水劑。

10克保水劑就能吸收約2000克水,可以常年發揮作用。雨季吸水,旱季放水,讓樹木持續得到水分補給。

按照技術規程,還必須澆夠水。有些山無路,水罐車上不去,工人就跑幾里地去擔水。

周圍村民都好奇地來圍觀,七嘴八舌地議論:種莊稼也沒種得這麼精細。

樹終於種好了,但能不能活,大家心裡也沒把握。

暑去秋來,經過檢測,成活率達到90%以上,林業局大樓裡一片歡騰。

“當時大夥壓力很大,隔三差五要去瞅瞅樹咋樣了。秋天驗收後,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天保退耕中心主任任軍戰說。

首戰勝利,但在後來的“困難地”造林中,新挑戰不斷出現。造林人像老愚公一樣,排除萬難、爭取勝利。

“孔山刀劍立,沁河龍蛇走。”從白居易當年吟詠濟源山水的詩句裡,能感受到孔山之險峻。

孔山也是造林“困難地”,屬石灰岩地質,石頭更硬,土更少。個別區域坡度甚至超過45度,勉強能站住人,冬季風大,稍有不慎就有被吹落山崖的危險。

孔山造林時的一個細節,南山林場護林隊長王備戰至今難忘。

“山太陡了,為確保工人安全,壘魚鱗坑時身上都要繫上繩子。”王備戰說。一般“困難地”,一個工人一天能壘十多個魚鱗坑,這裡只能壘三四個。

魚鱗坑做好了,填土更難。土被運到山腳下後,由工人從山下背上山。特別陡峭的地方,提前懸著一根繩,工人揹著土拽著繩子一步步往上爬。

勇於創新,也成為攻堅克難的“金鑰匙”。

缺少石塊的砂地或非風化岩石地塊,壘魚鱗坑缺少石塊,濟源還發明瞭“魚鱗板”,由可降解的玻璃鋼製成,代替石塊壘砌的魚鱗坑。

思禮鎮萬洋山造林時,因缺石塊,就用水泥壘砌成“魚鱗堰”,每個“魚鱗堰”成本達60元,每畝造林成本達2700元。

濟源愚公移山精神幹部學院實施了山體綠化工程,今年4月剛完工。這裡山勢很陡,運土十分不便。工人就想出這樣的辦法,先用車把土送到山頂,再通過管道,讓土流到坑內。

讓濟源造林人欣慰的是,經過艱辛奮戰,如今“困難地”上造林成活率不低於90%。

“困難地”造林,濟源還造出了知識產權。

在總結“困難地”造林經驗的基礎上,濟源市林業局制定了“困難地”造林技術規程,2014年經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佈實施,成為省級技術標杆。

2015年,全國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培訓班在濟源舉辦。盧戰平回憶,來自南方省份的林業工作者連連感慨,在水土條件遠不如南方的濟源山區,竟取得這樣的成績,太讓人震撼了。

 愚公“移山”換來金山銀山

趙慶富是承留鎮衛佛安村人,村子緊鄰南山林場。他發現最近村莊附近的紅腹錦雞越來越多,多年不見的野豬也出現了。夏季氣溫變低了,麥子比山下的明顯晚熟。

“樹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槐花開時,空氣都是甜的。”趙慶富說。

趙慶富深切感受到環境的變化,但他不知道的是,南山林場公園已被評為“中國森林氧吧”。

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60年綠色接力棒的代代傳承,10多年“困難地”造林的艱辛執著,一座座荒山變成了林海,愚公後人書寫出優異的生態文明答卷。

如今,濟源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5.06%,居全省第二位。近70萬畝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養水源5000萬立方米,減少水土流失80萬立方米,有力地保護了小浪底水庫的生態安全,黃河主河道濟源段的水質常年定性評價均為“優”。

省統計局今年4月發佈了《2016年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濟源綠色發展指數、公眾滿意程度均居全省第一。

青山如黛,綠水潺潺,濟源成為植物的寶庫、動物的天堂。

濟源境內有包括紅豆杉、青檀等珍稀植物在內的植物品種1800餘種,包括金錢豹、黑鸛、白天鵝等珍稀動物在內的動物品種700種。

林場保護區內設置了紅外相機,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原麝多次“上鏡”。今年5月放歸野外的梅花鹿群,已經順利產下了“鹿二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濟源的鄉野山村穿行,這句話時時在腦海裡縈繞。

承留鎮花石村過去全是荒山禿嶺。在70多歲的村民聶濟發印象中,村子周圍全是黃顏色。現在,花石村可謂舉頭千山綠。

環境好了,離市區又近,花石村成了濟源有名的旅遊村,陸續上了草莓採摘園、水上樂園和梅花園等項目,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11405元增加到去年的21879元。

衛佛安村如今遊人也越來越多,趙慶富正打算從鄉村旅遊上增收致富。他自信地舉起自己蒸的饅頭說:“我這農家饃以後也要創個品牌。”

在過去只注重綠化的基礎上,近年來濟源按照綠化美化相結合的原則,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合理搭配造林樹種。

以抗旱、耐瘠薄的側柏為主,同時混交五角楓、黃連木、黃櫨等彩葉樹種,點播山杏、山桃等,打造出四季常青、春夏有花、秋有紅葉的自然景觀,為鄉村旅遊助力。

濟源不斷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林下經濟快速發展,培育了柳江牧業、陽光兔業、豐之源飲料等龍頭企業,林下經濟產值達6.2億元。

綠水青山,正在愚公故里釋放其蘊含的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構建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濟源先後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等國家級榮譽,一塊塊閃亮的金字招牌講述著濟源的別樣精彩。

王屋鎮五里橋村有個小遊園,綠意蔥蘢、景色秀麗,這裡是濟源市的義務植樹基地。

其中一塊巨石格外醒目,上邊鐫刻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風過山林,濤聲陣陣,這塊巨石讓人久久難忘。

河南省委《黨的生活網》官方頭條

來源丨黨的生活網

新聞熱線:0371--556671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