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司马迁是讲故事的高手,尤其善于“增饰渲染”,他笔下的《史记》记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廉颇蔺相如列传》便是诸多故事中写得有声有色的“迥出之篇”。最早把这个故事编为杂剧的,是人称“小汉卿”的元代剧作家高文秀。他传世的剧本中有一部《保成公径赴渑池会》,也有题作《廉颇负荆》的,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京剧搬演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应该始于孙菊仙、刘鸿声、汪笑侬等人。舞台上大放光彩则是在翁偶虹、王颉竹两位老先生重新编写《将相和》剧本,李少春、袁世海与谭富英、裘盛戎分别排演这两个剧本以后开始的。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解放伊始,整个国家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京剧艺人们受到鼓舞,自然不甘落后,都想有新戏贡献于观众。在“学习学习再学习,团结团结再团结”的号召引领下,翁偶虹先生想到了传统剧目《将相和》,他设想着可以把《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负荆请罪)》三戏合一,整合成一出戏,更能深化团结的主题。而剧中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正适合艺术上处于黄金时期的李少春、袁世海扮演。于是便同王颉竹携手,开始了京剧《将相和》的编写。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翁偶虹、王颉竹编写的新版《将相和》只保留了孙菊仙、汪笑侬旧本中优良的京剧技术部分,通场的穿插和台词几乎都是重新编写的,虽然故事大致相同,但是内容已经富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了。可以说是用一些新的意识、新的角度和思路,重新解释这个古老的故事。相比于旧本,新版并不拘泥于历史叙事本身,并且把原本自成一体、自给自足、不便整合、前后矛盾、难圆其说的三出小戏,赋予了一个“主脑”和一条一以贯之的叙事线索。不仅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合理,前呼后应,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饱满,栩栩如生。比如,在充分肯定廉颇身为大将,胸怀韬略,曾经为赵国屡立战功的基础上,也相应地在不同场合表现他性格的另一面,为后来将相不和埋下伏笔。再如,对蔺相如的塑造着重强调和深化了角色的心理活动,通过“三次挡道”唱段唱词的添写与改写,使内心情绪的刻画更加充分,再按词度曲,生动饱满了许多。

在场子安排和情节结构方面,也有新的尝试和探索。“酒楼释嫌”一场,用五个非常风趣的丑角来表现将相失和在普通民众中产生的影响,并通过李诚、傅让与贾凌、郭盛的言归于好,来体现一般民众的心情和愿望,演出效果相当不错。后来,由于时间的原因,为了压缩演出时间,这场戏就被割爱了,十分可惜。不过,音配像中仍可欣赏到这一场。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京剧历史剧中,考据最凿确事实最完全唱白最雅正之作《将相和》

与此同时,谭富英、裘盛戎也依照翁王的本子将此剧搬演于舞台,与李少春、袁世海所演并驾齐驱。两台人选,一时瑜亮;艺术处理,各具千秋。李少春、袁世海完全按照剧本演出,因为本子本来就是为他俩量身定做,而谭富英、裘盛戎则对场子、念白、唱段做了相应的调整。翁先生对两台演出也是分而治之,李谭二人自身条件差异,表演风格不同。翁偶虹曾经说过,他的编剧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表现着他的个人趣味,代表作品是程派名剧《锁麟囊》;第三时期以满足观众趣味为鹄的,代表作品是《红灯记》;第二时期服务于演员需要,为角儿写作,代表作品即是《将相和》。谭富英嗓音条件好,为了充分发挥他的这一优势,特意增加了若干唱段,比如:“好男儿本来有胆量”、“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等。

1951年秋天,马连良从香港回到北京,也在袁世海的协助下,排演了《将相和》,并于1957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静场录音,现有音配像留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