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立法爲古茶樹撐起「保護傘」

地處雲南邊陲的普洱,是我國西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全市森林覆蓋率近70%。作為世界茶樹發源地和茶葉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之一,普洱境內分佈著100多萬畝野生茶樹群落和近20萬畝栽培型古茶園,這些有著“活化石”之稱的古茶樹,不僅是茶產業發展中優良品種選育的重要種質資源寶庫,更是不可多得的科研樣本。

但是近年來,受古樹茶供需矛盾、市場炒作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逐漸忽略了對古茶樹的保護,亂採濫挖、掠奪性採摘等行為屢禁不止,不適當的利用行為造成了很多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出臺一部專門保護古茶樹資源的地方性法規,已十分必要和迫切。

云南普洱:立法为古茶树撑起“保护伞”

普洱境內具有2700年樹齡的鎮源千家寨古茶樹(楊志堅 攝)

現狀:古茶樹屢遭破壞 立法保護勢在必行

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的普洱市,瀾滄江中下游和李仙江流域及其支流縱橫全境,境內山巒起伏,層林疊嶂,其間分佈著最原始的野生古茶樹群落、過渡型古茶樹、栽培型古茶樹林。據統計,全市現有野生古茶樹群落117.8萬畝、栽培型古茶園18.2萬畝、現代茶園164.85萬畝,綜合產值達230多億元。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普洱的先輩們就在這片土地上栽培馴化野生茶樹,完成了茶樹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過渡,完善了人類發現、利用和馴化茶樹的文明序列。長期的自然選擇和優化栽培,孕育了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是研究茶樹原產地、人工馴化茶樹、移栽茶樹、種植茶樹的“活化石”。

2013年5月,國際茶業委員會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的稱號,標誌著普洱作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認,有力地證明了我國是最早發現、利用和栽培茶樹的國家。

如今,茶已成為普洱的一張靚麗名片,承載著普洱發展的重要文脈,彰顯著普洱發展的個性特色。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愛好普洱茶的人越來越多,鍾愛古樹茶的愛好者更是大量增加,造成了古樹茶的供需等各種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古樹茶市場價格的不斷飆升,經濟利益刺激了部分茶農,為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對古茶樹的保護,出現了對古茶樹過度採摘、不科學採摘、濫施農藥化肥等現象,這不僅導致了古樹茶品質的明顯下降,還對古茶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如不及時制止,將會愈演愈烈。

云南普洱:立法为古茶树撑起“保护伞”

景邁山古茶林入口

立法:讓古茶樹資源保護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

近年來,普洱市人大代表多次提出,古茶樹是需要實行永久保護的珍貴資源,唯有通過立法,在制度設計上調整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制定出臺符合普洱實際,能夠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普洱古茶樹資源的法規,才能妥善解決好保護與開發利用實踐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讓古茶樹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傳之後世。

作為全市130萬茶農的“衣食萬戶”產業,2017年,普洱市茶葉種植面積和產值均居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一半以上來自茶產業,許多群眾已通過茶葉實現了脫貧致富。作為優勢版塊,古茶樹資源已然成為茶產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戶共享發展紅利的切入點,對普洱市主動服務和融入“千億雲茶”戰略,認真貫徹落實“打好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決策部署,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做實做強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促進脫貧攻堅等具有重要意義。

普洱市人大常委會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羅連生介紹,基於現狀,出臺一部專門保護古茶樹資源的法規,把古茶樹資源保護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將有力促進普洱古茶樹資源保護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同時,還能為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碼。

“按照市委決策部署,2017年,普洱獲批地方立法權後,市人大常委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從30餘件立法建議項目中,精選出《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列入2017年的立法計劃,並立即付諸行動。”羅連生說,普洱首部實體地方性法規“劍指”古茶樹資源保護,承載了普洱人民的共同期待,彰顯了市人大常委會踐行新發展理念,全力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的責任與擔當。

幾經努力,終於完成了法規草案的起草、修改和論證工作。2017年12月20日,《條例》經普洱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2018年3月31日,《條例》經雲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於2018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條例》共6章30條,分為總則、古茶樹資源保護與管理、開發與利用、服務與監督、法律責任、附則六個方面。

云南普洱:立法为古茶树撑起“保护伞”

在景邁山古茶林中採摘春茶的拉祜族群眾。(人民網 虎會 攝)

保護:讓古茶樹在法律的“保護傘”下更加枝繁葉茂

由各種矛盾導致的對古茶樹過度採摘、不科學採摘,甚至是濫施農藥、化肥等行為,嚴重破壞了古茶園的生態環境。而《條例》的頒佈實施,不僅對古茶樹群落劃定了“保護紅線”,還對古茶樹鮮葉的採摘以及古茶樹的適當開發等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古茶樹資源所有者、管理者、經營者應當按照技術規範對古茶樹進行科學管理、養護和鮮葉採摘;對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應當採取夏茶留養的採養方式,每年的六至八月不得進行鮮葉採摘。

夏茶留養,意味著擁有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的茶農將減少夏茶的收入。周子文是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山的一位茶農,祖祖輩輩都以茶為生。他們一家8口人擁有栽培型古茶樹40餘畝,幾年前,光是夏茶的收入就在3萬元左右。

“《條例》出臺後,雖然夏茶的收入會減少,但從長遠考慮,出臺一部保護古茶樹的地方性法規十分必要。”周子文說,隨著古樹茶價格的不斷攀升,部分受利益驅使的茶農就忽略了對古茶樹的保護,只要古茶樹一發芽就對其進行採摘,有的甚至使用生長調節劑來“加速”古茶樹的生長,給古茶樹帶來了很大的損害。《條例》頒佈實施後,相信景邁山的古茶樹能夠在法律的保護下,更加枝繁葉茂。

《條例》除對古茶樹的鮮葉採摘等作出規定外,還對涉及古茶樹及古茶園的相關領域也作出了嚴厲規定。如《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禁止在古茶樹資源保護範圍內擅自取土、採礦、採石、採砂,爆破、鑽探、挖掘,開墾、燒荒;禁止施用有害於古茶樹生長或者品質的化肥、化學農藥、生長調節劑……

羅連生表示,《條例》的頒佈,不僅從法律上給予了古茶樹資源明確定義,還填補了古茶樹資源保護基礎工作空白,為加強古茶樹資源保護、規範古茶樹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古茶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寶貴資源,一定要在全面收集整理古茶樹基本資料的前提下,根據一些具體條件加以保護、養護和利用。”羅連生說,《條例》的頒佈實施,不僅能夠通過立法的方式來規範古茶樹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係,還能引導茶農科學採摘、科學管理、優質優價,使古茶樹資源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得到更好體現。

云南普洱:立法为古茶树撑起“保护伞”

景邁山上挑揀古樹茶的老人(人民網 虎遵會 攝)

發展:打好“名山”仗 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

《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引導茶葉專業合作機構規範發展,統一古茶樹產品生產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提升產品質量和水平。同時,鼓勵和支持茶葉生產企業強化產業融合,打造古茶樹產品品牌,爭創各級各類名牌產品;對具有特定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的古茶樹產品,申請茶葉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對此,幾年前普洱就已形成了默認的“名山品牌”。2017年2月7日,普洱市在昆明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這是普洱為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世界的普洱”邁出的又一大步。

普洱市委書記衛星介紹,為打造普洱茶地域品牌,提升“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普洱市全面啟動了該品牌建設工作,構築誠信聯盟、產品標準、標誌使用監控、產品檢驗“四條防線”,明確特定的企業、特定的產區、特定的原料、特定的工藝、特定的標誌“五個特定”,使每一片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的普洱茶都能做到“四有四可”,即:有標識、有標準、有檢測、有監控;可識別、可查詢、可追溯、可信任。

在成功推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一年後,今年3月26日,普洱再次在昆明召開普洱山、鳳凰山普洱茶品牌建設新聞發佈會,向社會推介普洱山和鳳凰山古茶林普洱茶。

衛星介紹,2017年推出的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就是一款以“同一區域、同一產業、同一品牌、同一標識”為目標,以聯盟為主體,以標準為引領,由政府部門、行政機關和檢驗機構為其品質背書的名山普洱茶產品。品牌發佈後,受到了市場的熱捧和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景邁山古樹茶價格大幅提升,眾多平臺紛紛尋求與聯盟開展合作,景邁山古茶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進一步凸顯,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在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的有力帶動下,2017年,景邁山接待國內外遊客近100萬人次,同比增長36%。

衛星表示,《條例》頒佈實施後,普洱將在26座古茶山的基礎上以八大古茶山普洱茶品牌打造為突破口,堅定不移抓標準、抓品牌、抓融資、抓莊園、抓整合、抓互聯網+,全面推進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科學、跨越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做優大基地、培育大主體、建設大數據、建成大倉儲、擦亮大品牌、發展大產業,推動普洱資源稟賦變為物質財富,無形資產變為有形資本,“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茶產業真正成為普洱富民又富市的支柱產業,為邊疆脫貧致富再立新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