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高120周年校慶,一則公告突然爆火!一看開頭就懵了

前日,作為徐志摩、郁達夫、豐子愷、金庸的母校,杭州高級中學官微發了一則: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一百二十週年校慶一號公告。

然後,我一定是讀了假高中,因為我沒看懂。

公告是用文言文寫的,共932字,74處註釋。以下是正文:

脈尋十紀1,洪基肇自圓通2;風闡3八方,丕構締乎貢院4。樂菁莪之育5,浙師流馨;謹庠序之教6,杭高韞璞。嘉名雖易,該悉舊章7;懿制猶循,甄綜8新法。

擎科學民主之纛9,遵求真創新之途。以人為本,與時俱進10。三寬必致,四自鹹依11。秉善良與豐富之懷,蓄理性與高貴之德12。菑畬13乃定,三肄14同九思15偕行;棫樸16將興,四高同五強是望17。

是以弘文究理,博開桃李之門;飫義饜仁18,盡表松筠之節19。撫春櫻20之灼灼,式弦式歌21;對秋桂22之團團,舞勺舞象23。

若我杭高,養正24龍潛25之士,傳薪鳳起之區。欣培蘭畹,力闢杏壇。百穀26來歸,實通才之邃藪27;千章爭秀28,為院士之搖籃29。

舞雩風暖30,側帽漫吟31;舍瑟聲希32,摳衣專對33,則邵章、魯迅、許壽裳、經亨頤、李叔同、夏丏尊、何炳松、錢玄同、蔣夢麟、俞子夷、崔東伯之教授34也。

攘臂救亡之世,矢勇無回;投身革命之潮,捐軀不恨,則林白水、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葉天底、汪壽華、梁柏臺、楊賢江、謝文錦、宣中華之志功也。

翱翔藝圃,耘耔文畦35;秉一代之文樞,營兩間之意匠,則劉大白、徐志摩、郁達夫、朱自清、葉聖陶、曹聚仁、柔石、馮雪峰、金庸、木心、劉吉、張抗抗之載道也。

悟根探賾36,理深致於九章37;慧質窮幽,思遙馳乎六合,則姜立夫、邱宗嶽、陳建功、陳兼善、鈕經義、胡仁宇、吳自良、毛江森、徐匡迪、蔣築英之科研也。

書堪拄腹38,慧不拾牙39;具展衡石之姿40,克成霖舟之用41,則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蔣伯誠、馬文車、謝冠生、王維澄、徐少甫、徐光春、盧展工之為政也。

大呂共黃鐘諧響42,清唱繞樑43;丹青與楮墨44爭輝,繪事後素45,則沈尹默、張宗祥、潘天壽、豐子愷、鄭午昌、倪貽德、吳夢非、何佔豪、洪雪飛之藝馨也。

駒光46又百廿春,龍友47以萬千數。校今隆慶,情必有歸。若我杭高,端童蒙之趣向,植人才之始基48;立心立命49傳之,惟精惟一50志之。吾輩師長,德何以養正?必曰一以貫51為躬行,止於至善52;三不朽53為己任,庶乎中庸。吾儕同學,學何以明遠?必曰學無西東,格物致知54而已;道有高下,執兩用中55乃能。

矧乃56錢江啟正,江東啟成57,搏浪迎潮,騰蛟起鳳58。葆精華之翕赫59,露頭角之岐嶷60;於是思蛾術61於當年,看馬空於今野62。丹跗63映日,舉尊斝64以相酬;青竹逼霄65,何切磋66之可喜。共憶程門67之舊,再論魯壁之經68;展興學之宏猷69,商擁江之大計70。嚶其鳴矣71,永承四世72韶華;跂而望之73,再啟百年清躅74!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杭高120週年校慶,一則公告突然爆火!一看開頭就懵了

圍觀者紛紛表示,不僅沒看懂,連字都沒認全。

還好,老師在下面貼心地給出了關鍵詞解釋,足足74條。(見文末)

杭高120週年校慶,一則公告突然爆火!一看開頭就懵了

一號公告“出題人”,是杭州高級中學一百二十週年校慶一號公告的執筆者之一高利老師。

高利說,這篇文言文是“集體創作”的成果,除了他主筆外,還有同校老師和熱心校友的參與。

從醞釀到寫作完成,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初稿他寫了四天,到最終定稿經過了多次修改,還請了浙大教授和文學大師進行指導。

這次杭高的公告,文體選用了文言文中的駢體文。駢文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所以翻譯起來比一般的文言文要更難一些,“其實現在的最終版本,相比初稿,難度還下降了好幾個等級。”

比如,文章倒數第二段的第一句話——矧乃錢江啟正,江東啟成,搏浪迎潮,騰蛟起鳳。“騰蛟起鳳”這四個字,本來是想用“龍翔鳳起”,因為“貢院見鳳起,錢江期龍翔”(分別指杭高的兩個校區),是每個杭高人都熟悉的表達。為什麼要換呢?大家可以看下注釋,原來,“騰蛟起鳳”出自《滕王閣序》,“還是想借此增加在校生與語文的親切感。”高利說。

為什麼不用白話文?

高老師說,通常發公告,時間、地點、事件一兩句話就完了,如果再想扯扯辦校歷史、辦學理念,用白話文說就很生硬,用更通俗的話說,“很背啊,沒人要看的。”

現在就不一樣了,所有的辦學理念和歷史傳承,都巧妙得藏在了註釋裡,用更風雅的方式去傳播。

比如,說杭高推行文理並重的教育理,就是“以弘文究理,博開桃李之門;飫義饜仁,盡表松筠之節”;說杭高師生英才輩出,就是“若我杭高,養正龍潛之士,傳薪鳳起之區”……

高老師說,這和杭高這所學校的歷史沿革也是一脈相承的。杭高在明清時期,是浙江的貢院,本來就是考試的地方,所有文人在進京趕考前先要通過地方的考試,換句話說,近600多年的學霸都在這裡呆過。它的前身是養正私塾(1899年),這是浙江最早的公辦中學,所以,這麼做也契合了杭高的文化定位、歷史定位和傳承定位。

其實,74處註釋裡,有的出自《論語》,有的出自《詩經》,大多內容都是高中語文課程裡涉及的內容。

杭高在讀的學生要理解,不難。如果看了註釋還讀不懂?對不起,你該補課了。

更加興致勃勃在讀在轉的,是那些已經畢了業的校友。“有校友跟我說,正拿著兩臺手機在讀,一臺裡是原文,另一臺看註釋。”

而與他自己而言,作為執教多年的本校老師,本身對校史是瞭解的,但通過這次機會,在重新梳理的過程中也有了新的收穫。

杭高120週年校慶,一則公告突然爆火!一看開頭就懵了

高老師說,這篇古文駢文本意不在為難大家,而是想用一種風雅的形式傳播杭高文化,凝聚校友力量。

在他看來, 互聯網時代,資訊增多,看起來大家閱讀面越來越廣,其實不然。

高利提出了一個詞,“經典閱讀空心化”,就比如《紅樓夢》,有的學生讀蔣勳看紅樓,讀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然後,他卻從來沒讀過原著。

很多學生覺得學文言文很痛苦,“很多時候,讀不懂,不是字詞和語法的問題,而是缺乏理解的語境,欠缺相關的古典文學的常識和知識。”

所以,高利說,公告後面跟著的74處註釋,就是為了讓大家迴歸原著,迴歸經典。

“有時候,我也會嘗試讓學生自己來寫文言文,我知道總是進行翻譯訓練很枯燥的,反過來,自己試著寫一些,字詞、語法自然就通了。”

最後,高老師還把公告大體翻譯了一遍。

標準答案來了——

追溯杭高120週年的文脈歷程,1899年,杭州知府林啟在直大方伯創建養正書塾,是為杭高最初的源頭,開浙江省公立中學之先河。當時杭高的學風校風影響力開始擴展到四面八方。1908年,杭高的另外一個源頭“浙江省立兩級師範學堂”,在現在的校址——即明清時代的浙江貢院創建,是為浙江省新文化運動中心。杭州的先賢們在育人方面,重視傳統道德和文化教育,也吸收外來文化知識,東方西方兼收幷蓄與時俱進。

科學、民主、求真、創新為杭高校訓。經亨頤校長1910年代提出“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並付諸踐行。寬厚、寬容、寬廣、自覺、自律、自主、自強,是杭高一直以來的教育理念。善良、豐富、理性、高貴,是杭高人核心品質。學習是學生根本,但同時也要學會君子之思,培育四高五強的人才,才是學校育人目標。

杭高推行文理並重的教育理念,廣招學子,道德與才能培養並重。學校環境優美,學生的學習狀態也都非常好。

杭高有著養正書塾那樣潛心學習的學子,學校也海納百川培育英才,學子雋秀,也讓杭高被譽為“院士的搖籃”。

百年杭高,湧現出一代又一代推動近現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卓越人才。邵章、魯迅、許壽裳、經亨頤、李叔同、夏丏尊、何炳松、錢玄同、蔣夢麟、俞子夷、崔東伯等名家雲集,光耀教壇。

杭高師生英才輩出:成為革命志士的有林白水、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葉天底、汪壽華、梁柏臺、楊賢江、謝文錦等。

成為文化名流的有劉大白、徐志摩、郁達夫、朱自清、葉聖陶、曹聚仁、柔石、馮雪峰、金庸、木心、劉吉、張抗抗等。

成為科技精英的有姜立夫、邱宗嶽、陳建功、陳兼善、鈕經義、胡仁宇、吳自良、毛江森、徐匡迪、蔣築英等。

成為政屆精英的有陳叔通、沈鈞儒、馬敘倫、蔣伯誠、馬文車、謝冠生、王維澄、徐少甫、徐光春、盧展工等。

成為藝術大師的有沈尹默、張宗祥、潘天壽、豐子愷、鄭午昌、倪貽德、吳夢非、何佔豪、洪雪飛等。

百餘年來杭高六萬餘位校友分佈於海內外。如今校慶將至,大家都心繫母校感念歸來。“端童蒙之趣向,植人才之始基”是杭高自養正書塾以來辦學之宗旨。杭高想做的就是要培養兼濟天下的棟樑之材。杭高對師生的要求就是德才兼備學貫中西,追求真理永無止境。

如今杭高從西湖時代邁向了擁江發展的錢塘江時代。希望各位校友能在此一百二十週年校慶之際,一起回到母校,關注母校發展,共敘同學情誼,共商母校發展之大計。由衷的祝福杭高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輝煌!

特發此公告,希望大家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